我的母校常州东门小学,创建于1914年。紧靠天宁寺,后面是红梅公园,环境优美,学风很正。常州东门小学不仅是我的母校,也是我们姊妹五个的母校,更是妈妈、舅舅、阿姨们读过书的母校。 我家住在玄妙观弄的对面街上,离东门小学很近,记得东门小学大门前是牌楼,有三个进出口,中门上方书有仿宋体大字”常州东门小学”,进门是黑色砖头竖起铺就的7到8米的道路,道路两旁各栽了一排树。黑砖路大概有十米多长,两扇黑色的大门。门卫是一个胖胖的王妈。王妈性格开朗,心宽体胖,头发有点花白,后面扎个发髻,人未到笑声先到。她除做门卫,还兼做印刷试卷。 进入大门后,左边墙上是黑板报,刊登着本校的优秀作文,我的文章常被刊登,右边是玻璃橱窗,宣传着德智体全面发展,争做三好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教学理念。 进门是两层楼,楼下有半年级一个班,半年级的班主任岳燕仙,会弹手风琴和风琴,把半年级教得有声有色! 半年级教室旁有一个图书室,楼上是仓库。图书室面积十几个平方,大多是杂志,报刊,书籍很少,我常去借阅。再进去是两排竖排教室,这里是一二三低年级教室,高年级教室在礼堂的左手边。低年级教室后面有一个五到六百平米的大礼堂,大礼堂的前身是东岳庙,地面上铺有黑色专门定制的罗砖,罗砖见证了原来这里是东岳庙。礼堂上有一个高高的讲台,开会,表演节目就在礼堂上进行,大礼堂的后面是大操场,操场的四周是砖砌的围墙,东边的围墙和石柱弄一墙之隔,西边是民居,后面的围墙有一扇门,直通红梅公园。 操场的右边有4张水泥砌成的乒乓桌,课余时间我们去打乒乓,因为人多桌少,我们兵分两组输的一方换下一批。东门小学很注重体育锻炼,经常开展各种比赛,如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一下课我们会冲出教室去跳橡皮筋,做游戏,教室里空无一人 。 我是校田径队队员,学校的后门正好对着红梅公园,田径队每天去红梅公园晨练,体育老师是潘菊珍老师,我们高喊着1234,在红梅公园跑步,跑步会每人发一块麻糕,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得到一块麻糕很兴奋,至今都难忘记。 我是短跑运动员,曾在天宁区比赛,获得第二名,然后去老体育场参加常州市比赛。开幕式由市長章德主持,非常隆重。在市比赛2天,吃住都在体育场,睡的地铺,每顿发两块饼,当时没有快餐,能参加比赛为校争光很激动,根本不觉得苦。比赛时突然降温,是江荷芳老师去运动员各家拿寒衣,我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在东门小学从三年级起,就有劳动园地,我们种了茄子,黄瓜,青菜等。我们给它浇水,施肥,我班田里的菜长势喜人,这多亏了我班同学周学琪,他的家在桃园菜区,所以种菜很内行。 六月一日是国际儿童节,也是老师和同学的狂欢节。大操场的中间燃起了雄雄篝火,师生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跳起了集体舞,我们打扮成各种少数民族,女生头上扎了很多小辮,戴上新彊帽,男生也穿上民族服装,在老师手风琴伴奏下,我们唱着跳着,意犹未尽! 经多方打听,我和江老师终于通上电话,目前她居住金东方公寓。江老师62年19岁就来到东门小学,75年调西新桥小学当教导主任,83年调到清潭小学任校长直到退休。她说东门小学的老师都是勤勤恳恳,工作兢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她曾是大妹的班主任,记忆力超好,能记住我们姊妹5个的名字,我没上过她的课,但因为我的范文常在她3班被阅读,她对我印象很深。江老师是个热心人,做成功几对曾经学 生的红娘,行善积德做好事。 60年代初,全校学生1000多人。东门小学正校长叫蒋卫坤,自从蒋校长来到东门小学,带领全校老师在围墙边开恳了两块麦田,收割后加工成面粉,放 食堂让大家分享。 教我们自然的是苏州人陈宝璐兼副校长,一头长长的卷发,一口苏州普通话柔柔的,平时她很空闲,因为她不担任主课。 最忙的是张汝玉老师,她既要当班主任,又当教导主任,是大家公认的吃苦耐劳的好管家。我的一二年级是张汝玉老师,张汝玉老师擅长教语文,尤其在拼音教学上,通俗易懂,让学生能牢牢记住,什么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为了让学生容易记住韵母,她会说:阿姨,阿姨答应了,就读ai。张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忙忙碌碌,活到98岁前年才去世。 教三四年级的班主任是盛琴珍老师,她也曾是我哥哥的班主任。她在学校分管卫生,她工作积极,背地里有人喊她盛先锋。那时我是班里的文体委员,我每天要站在教室前面领做眼保健操,喊着口令,认真地做着。盛老师很注意学生的用眼习惯,嘱咐我走路不要看书,去红梅公园假山上去看看綠色,对眼睛有好处。她经常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让班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互帮互学,我们小组每天在我家做作业,背书。 五六年级班主任是李颖超老师,她教学严厉,博学多才,说古论今,她一直是年级的教研组长,能在她班上上课是一种荣耀。上课时她不站在讲台上,常常是反背着手在课桌间娓娓道来,哪个同学做小动作,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常常咬着嘴唇,同学们都很怕她,教学质量一流,在东门小学教语文她是首屈一指。李老师把五年级到六年级好的作文,都放在家里,堆起来有一大摞,带给其他班级和下届的学生品读,对文学的传承起到一定作用。 教我们地理历史和数学的是虞季平老师。虞老师是个驼背,四十多岁,身材很瘦,烟瘾特大,但上课从不抽烟。他上课风趣幽默,有个学生在上课时打瞌睡,他就说:”春日之时正要眠,夏天不是读书天,秋风吹来重阳过,收拾书包过新年。”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把个瞌睡虫笑醒了。他教地理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他用无锡话包括了五个国家,波罗捷古苏,阿保匈德包括了四个国家。 教我们音乐的是汪文珊老师,她戴着一副眼镜,弹着风琴教我们唱歌。忽然有一课她心血来潮,教了一首苏北民歌,她手舞足蹈,声情并茂用苏北方言唱道:”金凤子腊过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对此歌我记忆犹新,至今会唱。 还有一位陈祖根老师,值得一提。他的普通话带有武进乡音,他曾是我小阿姨的班主仼,也是我哥哥的班主任,后来调到朝阳小学任校长,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一辈子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我的少年时代在东门小学度过,学校校风很正,老师廉洁奉公,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遇到了这些好老师,是我的幸运,在这里养成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看书,爱好写作,开拓了眼界,丰富了业余生活。 我爱我的母校,东门小学由于马路扩建虽被拆除,但在我心里永远是屹立不倒的丰碑,它激励着我砥砺前行,与时俱进!
(文史语言系 何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