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中校址为创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的常州府学,有着“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盛誉。
二中创立于1924年,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今天我随老年大学常州地方史游学团来市二中参观。
常州市二中是我的母校。进入(牌坊式的)校门,由学校安排的讲解员带着一路参观了常州府文庙、常州府学(介绍)。在大成门前观赏,明白一个"成″字少一点和明伦堂的"堂″字上多一点的书法含义。尊经阁、进贤坊、荣赐亭、历代碑刻,一一走过。又来到校史馆,不由在二中发展历程版块前注足: 回想起自己76届高中毕业,在二年的高中生涯中,几乎没学什么课本知识。只经历过住农村分校,文化课程少而又少,老师即使来上课也常被调皮捣蛋的男生弄得哭笑不得。记得一次年纪稍大的英语老师吴小模来上课,男同学早就准备好了小条帚夹在门框上方,老师一推门正好就落在了老师那谢了顶的头上。当老师发现恶作剧发生在自己身上,立即脑羞成怒,拨腿冲出教室,边走边说到: 我这是冒这生命危险来上课的。一声“擦龙”(常州土话,意思走开)就离开了教室。下面同学都笑的前仰后合。后高中英语老师由蒋建国担任。记得他一次在课堂上说:我常用热气换你们的冷气。说着指着我的坐位说,只有郭小华那几位在听,其它同学都没听…
高中毕业后,77年恢复高考。我进厂在单位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市一中上课复习,重又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虽起不到啥作用,但也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吧。后来81年有机会在单位参加了全省高考,被录取。三年脱产学习,《机械设计》专业。84年回厂上班。不久厂领导按排我去三职高学校,被借调去教《制图》课。那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输送到各工厂企业。由于我在中学时深受老师的不受尊重影响,坚决不肯继续做老师。故放弃教师职业又回到了工厂。
在借调学校教学期间,我热爱教学工作,做到尽职尽力。为此校长特意要我留校。那时学校缺少专业教师,但还是被我拒绝了。现在想来这都是在中学时代对当时的怪像所产生的不良印象,深深地留在了脑海,它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择业取向。
也有值得自豪的事,那就是在我那一届,常州全市第一次征招了十个女兵,其中就有我班的周建萍同学,经过筛选而被录取。我也特想去,有女兵的消息我第一个知道,但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整整小了一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穿着军装离校从军。但我还是为我班的女同学感到高兴,临别前合影、送行,依依不舍…为她骄傲。几年后,十个女兵有九个回常,只有我班的女同学留在了沈阳军区总院,一直干到退休。
明年二中将迎来百年校庆。感到欣慰的是:校史馆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实物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学校近百年来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
走出校史馆,穿过瓯北亭,荊川亭,停在了刻有“私立常中 庚午年”字样的清代古井旁。它可是常州府学的一道历史印记。我拍下了校园内这最后的一张照片。
作为曾经的二中一名学生,我要为我的母校保存了厚重的历史遗存而点赞!为千年府学、百年名校而骄傲!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