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网站登录
您好,undefined!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听《刀锋》课之随想
发布时间:2023-12-04    点击:683    来源:原创

  11月23日上午,常州老年大学外国文学名篇导读班的吴淑娇老师,为部分上公开课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解读了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晚期的重要作品《刀锋》。

  毛姆的作品我读过三本,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人生的枷锁》(上下)属毛姆个人自传,《刀锋》是与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毛姆晚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是那种历经人生千帆后对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

  小说描写了一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飞行员拉里,在战争期间,他结识了一位爱尔兰好友,两人一见如故,亲似兄弟。在一次战役中,这位好友为保护拉里不幸牺牲,拉里在亲眼目睹那位生龙活虎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瞬间失去生命的巨大冲击后陷入迷茫,他反复自我追问:生命究竟有何意义?

  战后拉里回到了美国,他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女友伊莎贝尔,伊莎贝尔是一位非常注重实际的美丽的女孩,一心想与拉里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拉里经过一战的洗礼,显然对传统意义上的体面工作体面生活失去了兴趣,他需要探索,需要找到自我。他拒绝去大学深造,拒绝好友父亲为他提供的体面工作,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开始了自己所谓晃膀子的生活,也就是常人眼中的不务正业。他还经常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伊莎贝尔很不解,曾经问他:“你要找什么?”,拉里回答:“寻找智慧”,当伊萨贝尔进一步问他:“你要找的智慧有什么用?”拉里回答:“等我找到时,我想我就知道了。”

  伊萨贝尔在无望中,与一直追求他的富二代格雷结婚了,并且生下了两个女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而拉里则继续回到法国,开始了他艰难的探索之路:他下过矿井,当过劳工,去附近农庄学农户种地,去贫民窟当苦力……他做这一切不是为了钱,为的是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寻找生活的真谛。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靠投资起家的富豪格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不得已投靠已在巴黎上流社会站稳脚跟的伊莎贝尔舅舅艾略特。这位舅舅是位眼光独特的艺术品投资商,已经在上流社会混的风生水起,外甥女一家的到来给了他家的温暖,伊莎贝尔夫妻过上了虽说不能锦衣玉食,却也衣食无忧的生活。作为丈夫的格雷,也没有沉溺在安逸中,他忠于家庭,爱妻子爱女儿,他放低自身姿态,四处谋生,富贵时给伊莎贝尔提供物质享受,贫穷时提供情绪价值,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

  书中还描绘了两位不同的女性,苏珊是法国人,以给蹩脚画家做模特儿为生,虽身处社会最底层,她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身为美国女子的索菲就惨了,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一次车祸中,丈夫儿女都走了,她的世界从此坍塌,来到巴黎以后,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从事着最底层的职业。拉里有心想救她出苦海,但终因伊莎贝尔的暗中阻挠以及自己薄弱的意志而失败,最终死于非命。

  小说里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底层人民的苟且偷生,三教九流的堕落沉沦,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种典型,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在迷茫困惑中的人们一幅众生图:拉里有过儿时的苦难经历(双亲去世得早,由父亲好友善良的纳尔逊医生抚养长大),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目睹过好友战死,告别毕生挚爱,他旁观过富人的纸醉金迷,也见证过厄运对人的摧残。他主动放弃优沃的生活,选择晃膀子生活,最后在印度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艾略特至死热衷社交的风光,死后把财产全部给了外甥女一家;伊莎贝尔和格雷对财富始终痴心不改;索菲求生得生,苏珊求死得死……

  人生本就灿烂多姿,没有谁的人生是标准答案,自己想走的路就是最好的路,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拉里最后回到美国,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的内心不再动荡,他的生活回归宁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许在混乱的世界里享受着一份美好,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文史语言系 蔡萍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