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绍熙是教育界一代名家,称之为“教育家”,实至名归,绝非沽名钓誉。
我素怀对史绍熙的仰慕之心,在读初中时,有位邻居在省中读高中,总听他回来说到史校长如何如何;我大哥马光信五十年代读高中时也是史绍熙在当校长;我下乡插队宜兴,因史绍熙是一村民的亲戚,也听他常说起史绍熙。
究竟史校长是怎么样的人,只是从报纸上对他有一鳞半爪的了解。现在网络发达,什么信息都有,在“省常中校友信息”公众号里看到有这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史校长的一生,于是在主编钱士鹤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这本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来描述史校长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史校长出身贫寒,与孪生弟弟童年小学读书时就很艰苦,为了省钱,两人合睡一张床,不在学校食堂吃饭,无论刮风下雨都要走一二里路之外,在父亲给他们包饭的小饭店吃饭。在那时候,他就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来立志从事教育,也是为了能努力达到这个要求。他小学毕业后就在南货点当学徒,小小年纪就要做许多繁重的杂活。后在弟弟和祖父母的力争下才进入宜兴公立初中读书,家离学校四十华里,往返都靠一双脚板。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初二时,父亲去世,他没通知在无锡读书的孪生弟弟,一人回家与家人一起办理了父亲的丧事。小小年纪,艰苦备尝。
这些事情在现在的孩子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上学父母接送,连书包都有家长背着;在公交车上老看到孩子心安理得地坐着,祖父母们于一旁站着,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试想,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
史校长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考入苏州工业学校,期间因身体不好,每天坚持早晚两次做“八段锦”,以致他今后能有健康的身体,胜任各种繁重的工作。毕业后在同学的援助下,租了一间廉价的民房,夜以继日补习历史、地理和英语,通过一个多月卧薪尝胆式的应考复习,同时报考了三所大学,居然同时都被录取。他最后选择了上海交大。在国难当头之际,他放弃读过七年的土木工程专业、本可走上优越的技术工作岗位的机会,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甘舍一己之所长,宁赴大我之所需,做了个人的最大牺牲。中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多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创建和桥的彭城中学高中部时,除了担任教务主任,还兼任数理化教师,甚至英语老师病了,还要代教英语,同时兼任初三的数理化教师。不禁令人佩服之至,全才!真是全才!
抗战胜利后,史校长来到了省常中,狠抓教育质量,为一振常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时常中的老师们都有崇高的师德,安于清贫的敬业精神。他在毫无实验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单凭两支粉笔讲解物理,选用的教材是美国大学一年级的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用英语讲课、用英文板书。他认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不完全是外语教师的事情,其他各科教师也要尽责。所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那时的教材大多是用英文原著。学问厚实的理化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使用国外大学一年级的课本。看来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要做一个好校长更不容易,要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48届仅三个班,竟出了四位院士。史校长对教师关怀备至,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对学生是爱生如子,对辍学的学生屡次做家长工作,动员他复学;学生病了他带着医院院长前往探望;学生经济困难没吃中饭,他拉着学生到一家小吃店,买了一碗面端到学生面前,说:今后如有断顿,就到我家来,我吃什么,你就吃什么……。看到这里,深深为之动容。
常中所以成为名校,就是有了教育名家的校长;有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的老师,言传身教,带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们,努力教学相长,成就了名校。
此生无缘常中,惟愿孙女通过努力能上此名校。
(文史语言系马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