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作体会:转眼又是丹桂飘香的开学秀,老年学员们又像候鸟一样急切地回到校园,又可以在园丁的辛勤呵护下,老有所学,老有所获,老有所愿,老有所乐。我想这一切在退休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退休前各自为工作和生活忙碌,没有稳定的学习时间。
退休后就不同了,有了可资利用的大量时间。基于各人的志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不同,选择也不一样,有的唱歌跳舞,有的旅游休闲,有的养花钓鱼,也有的就是化“要我学为我要学”走进各级各类的老年大学去追光充电,踏上圆梦之旅。
有的老年学员真的很拼,一报就是3-4门,甚至更多,一眼便看出只争朝夕,惜时如命,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白日”,这让我看到了“人生一甲子,荣辱已流逝,余身甚可贵,风采正当时”当代老年学员的精神风貌,它鼓舞了我,也激励了感同身受的我努力创作报道,做好鲜活文字的搬运工。那些作品:既是致敬挑战自我的同龄伙伴们,也是为勇于进取的同学们鼓劲,呐喊,更是促进自己砥砺前行。
接下来汇报一下关于伴亭品牌宣传的思考:
实际上,早在2019年6月21日学校网就公示过我有感于曹老师《中外音乐史》精彩授课的听后感《我们永远年轻》诗作,当时我是发在班群,后由同班王同学推荐给学校的,当时还没退休,也没深度思考。
目前就-年多来的8篇诗作和报道来看,其中7篇都浸入有伴亭元素,这是我想致力于常老大伴亭品牌的建立和推广,我觉得伴亭无论从时间(春秋岁月),还是从空间(亭前水池,代表活水,周边可种树栽花),都给人有一种丰富的想象。
伴亭在常老大概况上有象征性地标的介绍,在《校园组歌》中也有伴亭之恋一栏,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常老大伴亭品牌建设的力度,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使本校学员,本市老年学员,甚至外市老年学员,一提到伴亭,就好像提到《醉翁亭》,《爱晚亭》,《风波亭》一样,有鲜明的特质感。
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在方便的时候,能否将《伴亭》题匾移到亭外的亭檐下,这样可使人一眼明了。
最后,我用8个字作为这次汇报的名称,那就是《只有相信,才能看见》。
(器乐系 长笛22313班 胡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