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九月九日上午我们文史语言系几个班的同学在张浩典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焕然一新的工人文化宫、文庙大成殿和红盒子(原常州图书馆)。
九点多,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人文化宫大门口,有的从湖塘桥赶来,有的从戚墅堰赶来,有的甚至从新北区的西夏墅赶来,同学们求知求实求新的精神正是难能可贵。
游学班的学员黄建国同学早已联系好工人文化宫的领导,把文庙的大门开了,迎候常州老年大学的同学们到来。
九点半同学们到得差不多了,于是张老师边走边讲,领着我们一路参观、一路讲解。工人文化宫建于1957年,当时它是常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常州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每到闲暇节假日赶赴而来的职工们比肩接踵,这里就是职工心中的“灯塔”和“圣地”。工人文化宫于2020年9月启动改造,目前整体修缮工作已全部竣工,在8月1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如今工人文化宫恢复了“当年的模样”,四个两人合抱的罗马柱雄伟磅礴,进门的水门汀地面,齿轮造型内铜嵌的“工”字依旧牵动着无数老常州人的情怀,而细节之处则通过老材料与新技术的融合,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门厅、大剧场、会客室、会议室、化妆室等活动场区布置完善,疏密有致。二楼正中的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厚重典雅,可同时容纳约700多名观众,内外兼修的工人文化宫无凝成为集大型会议、影视娱乐、培训讲座、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公共场所,成为广大职工影视娱乐,教育培训,休闲的好去处。
说到文化宫我对它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缘分,1954年我考进常州市一初中读书,亲眼见证了工人文化宫的建造,当时学校西边围墙有一门通往外操场,在往西过县学街就是凯乐堂,我们上体育课就在外操场,上音乐课就在凯乐堂,后来慢慢的了解到外操场属于文庙的一部分,再后来外操场那边开始大兴土木,一幢高大巍峨的建筑拔地而起,好气派、式样也颇为新奇,我们问老师:这么好的房子派什么用场?老师说:那是工人文化宫,“宫”字特别神秘,过去只在小说和史书中提到故宫,还有苏联老大哥的克里姆林宫,那是远离我们的高大上殿堂,如今我们常州也有工人文化宫了,我们听了很高兴,再后来,文化宫大楼造好了,但里面白天黑夜都有机器的声响传出来,而我的教室就在文化宫前面的围墙内,听得特别清楚,又问老师,老师回答说文化宫里要造一个舞厅,地面要光亮如镜,这是地面磨石子的声音,万能的老师知道的真多。后来在国庆十周年时工人文化宫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征文”活动,那时我在市五中读高中,我听到这个消息,还写了一篇题目为《月夜出诊》的文章,在文化宫的橱窗里展出,还得到了文化宫奖励的一个日记本,上面盖着常州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印章,这本日记本我一直整藏到现在还在呢。在2017年文化宫与常州日报联合举办“文化宫情缘”有奖征文,我的一篇《文化宫,永远的邻居》一文被评为二等奖。所以我说我与文化宫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
穿过文化宫主楼,是常州文庙大成殿和科教楼。文庙大成殿是江苏省级的文保单位,原为清代常州府,武进、阳湖两县的文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宋代咸淳元年、(1265年),历代均有修建,现存的建筑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为单檐歇山顶。这次修缮,完全遵循省级文物维修相关规定,以传统风作,木作、油漆作的技艺与材料为主,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在保证文物建筑安全与原貌的同时,兼顾文物再利用的合理需求,做到了修旧如旧。
大成殿三个大字是一块竖式的匾额,三个字是竖写的,张老师解释说,这种写法是有讲究的,一定是与皇家有关联的廟、殿匾额才能竖着写,否则就只好横写,他举例说,“大成殿”和“清凉禅寺”是竖写的,而“天宁禅寺”却是横着写的,这些说法对我们来说又是增加了新的知识。
这次工人文化宫修缮升级,以全新的面貌为职工大众服务,其正成为广大职工的“学校和乐园”。
参观工人文化宫和文庙大成殿、后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和平路与罗汉路交叉口的原常州图书馆,现在叫“A35红盒子”,刚于8月19日全面开放,与工人文化宫、文庙大成殿一样,以全新姿态与市民见面,我们算是赶了一个“早”。
“A35红盒子”是什么意思呢?张老师又跟我们解释了。A35就是和平路35号,“红盒子”外观全部用红砖砌成,所以叫做“A35红盒子”。
作为老城厢复兴发展的重点项目,依托原常州图书馆旧址,按照“文旅+”的发展思路,常州打造了“红盒子”城市艺文生活空间。“红盒子”城市艺文生活空间以美育浸润,书香阅读,生活雅集为主要业态定位,辅以时尚潮玩,轻食餐饮等配套服务,在这里不仅可举办综合艺术展的艺术空间,还有文创集合,共享自习室多种融合业态,建筑外,陶红色外墙非常醒目,建筑内,红与白的色调氛围兼具古典与潮流,光影之下,一步一景,屋顶还有一个城市阳台,在这里可以俯瞰市中心,观赏天宁宝塔,尽览常州美景。
在五楼设有常州全市第40家“秋白书苑”,这是常州唯一一家的“东坡文化”为主题的“秋白书苑”,据介绍“东坡雅集”专区汇集了近千册东坡文化方面的书籍,还有一部重量级的东坡家谱,记载着东坡后人的家风传承。
参观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分散在各楼层的休闲处,三三两两悠闲自在地,细声细语地交流着今天参观后的心得体会,并表示今后将带着家人,友人来这里参观、读书、休闲。
新学期的开学第一游是张老师精心策划组织的一次游学活动,他紧紧扣除一个“早”字,工人文化宫文庙大成殿和“红盒子”都是新近对公众开放的,而在时间上又是刚开学的头几天,这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游学兴趣,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张老师边走边介绍,使我们扩大了眼界,学到了知识,看到了新事物,丰富了生活内容。
我们期待下一次张老师安排的游学活动。
(文史语言系 王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