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班学唱京剧有感
常州老年大学京剧班2023年春学期结业! 听到这一消息,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十五年的勤学京剧终获官方认证;忧的是毕业后我的京剧梦如何继续?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听说还能报“青衣新生班”继续学习京剧后,一切担忧瞬间烟消云散,我又可以“老树开新花”,温故而知新啦!
6月14日,为庆贺常州老年大学京剧班毕业,10406京剧青衣班和10407京剧老生(旦)班联合举办毕业汇报演唱会,特邀常州最好的京剧伴奏的文武场助阵,同学们着新衣(心仪的旗袍和长裙),上淡妆,打扮得精精神神、漂漂亮亮,你方唱罢我登台,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我跟随赵如玲老师、毛锦泉老师学习京剧十五年了,学龄最长,被同学们戏称为青衣班的“研究生”。我心想:一定要认真唱好段子,用出色的表演回报学校和老师多年的栽培!最终,我选定《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唱段,穿上红军服,带妆登台,向老师、琴师们和同学们敬了个军礼,以饱满的精神,声情并茂完成了“永葆这战斗青春”这段有一定难度的唱腔,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和叫好声,也得到赵如玲老师的肯定!年近80岁,我能交上这样一份满意的答卷,别提多开心了!回想15年学习京剧的点滴,分享两点“老树开新花”的心得:
1. 兴趣生萌芽,坚持出芬芳
1960年代,我上大学时“样板戏”正盛行,革命故事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京腔京韵百转千回、悦耳动听,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京剧,当时还学了不少段子,后来因工作、家务繁忙,就没时间再唱了,但喜欢京剧的“种子”已深埋我心田。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008年春,已退休的我偶然从朋友那儿得知常州武进老年大学开设了京剧班,没有丝毫犹豫,我立马报名跟随赵如玲老师学习京剧。2年后,我又随赵老师进了常州老年大学10406京剧青衣班学习直到现在。
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年龄大记忆差,台词唱腔记不住;找不到发声位置,不懂发声方法,发出的声音非常难听等等,困难接踵而至,让我应接不暇。不少同学知难而退,学了几期就不来了。但我告诉自己:喜欢就要坚持,即使再难我也要学下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到底就能成功,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2. 名师巧指路,自强人不息
赵如玲老师从教多年,有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
上课时,她先领着大家练习发声。她说唱青衣要用小嗓,主要就是“咿”(闭口音)和“啊”(开口音)两个音,并且示范发这两个音的口型、舌头的位置、如何发共鸣声等。她说要用丹田之气来发声,遇到不会用丹田气的学生,赵老师就走到学生旁,用手按着学生的小腹和腰感受学生的用气,再指导和纠正。赵老师告诉我们,传统京剧的字分尖团字、上口音,每次教新段子先领着大家念戏词,找出那些字教大家如何发声,再由同学们自己读戏词,及时纠正读错的音。
每教完一曲还课后,她会抓住学生的主要问题加以纠正,她几次提到:唱的时候脖子上冒青筋,说明发声方法不对。我牢记在心里,在家对着镜子唱,找如何发声能避免青筋冒冒!她还强调第一句的第一个字一定要唱出来,对于字的发声,要唱出字头字腹字尾,拖腔要归韵保持发声位置不变直到结束……
我课上认真听讲,记录老师的每句话,或写在曲谱上,或录在手机里。老师教唱的时候我会看着老师的嘴,记住发声的口型,从而模仿。会唱以后就跟伴奏唱,跟琴师练,几乎每天都会唱会听两个小时。我唱的时候还录音,找不足之处,有时为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声位置,唱出好听的一个字,走在路上都反复细细揣摩。老师或琴师及票友给我提出的问题,我虚心接受,只要对我一定改正,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每次练唱我都当做一次演出,认真对待。毕竟积极的心态,成功的一半!
正因如此,我由一个京剧小白,逐渐成长为一个能正确发声、敢于登台表演的京剧票友。在我原工作的学校,在常州第一次名票、新秀演出活动等几次登台演唱,都获得了老师和票友的肯定。
赵如玲老师说得好,“学京剧我觉的没有什么结业、毕业、刚开始学只是对京剧艺术有所了解!对京剧唱腔中的板式、韵味、咬字、归韵、气口、气息、等知识.学几十年都还没都弄懂!只要喜欢你肯定会越来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尽管从京剧班毕业了,但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可学的太多了。这次表演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更激励我去查漏补缺,提升自我。因此,我这棵老树还要继续接受培育,开出更灿烂的“新花”!
(声乐戏曲系京剧青衣班 潘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