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常州老年大学的一名老师,她的课,准确的说,应该是她主讲的课,在本学年被称为《历史文化和经典解读》。她,已算不上年轻,岁月留下的痕迹一目了然。但,也不显老,绰约的风姿依然是显露无遗。至于真实的年龄,就女性而言,只可放在心中估量,却不能公开打听,这是当今人士应有的风度。不过,年龄尽管是不便打听,而姓名却是要让世人皆知的。那么,她姓甚名谁呢?她姓董名静,叫董静。我是去年九月上的老年大学,初来乍到的选课,并没有报及她的课程。只是到了今年开学之后,学校发布了公告,允许学生自由地选课试听,我才选择了她的课,也才有了听她讲课的机会。这虽然是出于我对历史文化知识相对匮乏的考虑,但也有相当大的随机性。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上午,我早早地来到教室,选了一个偏后靠墙的座位,悄然落座,静心等待。在等待中,我不禁想起了与她的第一次遇见,那是好几个月之前的事了。当时在另外的一个教室里,她坐在离我不远的座位上,姿态端正,神情专注,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课堂上那些好学生的模样。但见其容貌,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里是老年大学啊!她咋这么年轻呢?”后来才知道,她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是老年大学的老师。之所以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是因为系部的安排,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正在我回忆当时课堂场景的时候,她来了。精神饱满的样子,自然而从容。端庄清秀的脸上,带着浅浅的笑。高高爽爽的身上,穿着宽松得略带古风的袍衣。行进中袍衣被风拂起,看上去似乎飘逸着几分仙气。他一进教室,在用目光扫视教室的同时,首先向已经到课的学员颔首示意。然后走向讲台,调试电化教学的设备,熟练地开始课前准备。学员们陆陆续续地到课,一边与董老师问早,问好,一边走向自己的座位。她一边忙着手头的事情,一边与每一位同学回应着,不厌其烦,始终带着甜甜的笑,丝毫看不出曾经沿袭千年的那种师道尊严的痕迹。仿佛她是一所客店的服务人员,在谦恭地迎接每一位宾客的光临。上午九时整,她的课开始了,没有废话,直达主题。标准的普通话,从麦克风中送出。音质清亮,如同一条溪流在深山幽谷间淙淙一般,抑扬顿挫中揉和着女性的柔软,让人听着很是悦耳。不仅如此,她那丰富的表情,轻轻挥动的手臂,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更是给她的表达助力加分,锦上添花,使人看了舒服。随着她的声音,我的思绪很快被她牵走,被她牵走在那遥远的历史古道上。时光倒流了千年,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刀光剑影。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就像一群冒昧探访的游客,簇拥在她的周围,而她恰如一名通今博古的导游,一边莲步轻移,一边口若悬河,把那尘封千年的故事,给我们娓娓道来。什么“宋挥玉斧”啦,什么“元跨革囊”啦,什么“衣冠南渡”啦……一件一件,无不生动形象,一句一句,句句引人入胜。我们一个个都神情专注,沉浸在历史的时光里,陶醉在流畅的表达中。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到了课间的休息时间。所谓课间就是两节课之间的休息,一般也就10分钟。她的课,时长大约在100分钟左右,而课间就夹在其中。在今天的这个课间里,她刚停下嘴,却又忙起了手,刚放下麦克风,又马上捧起刚刚收到的纸质课件,依次分发给每位学员。这时,我并没有见到经常见到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指使,看到的只是她不烦他人的亲力亲为。好在很快被几个灵巧的女学员接了过去,她才得以有了片刻的休息。这课件通常是在课前分发,但这一次因打印人员生病而未能按时。这原本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偶发小事。而在她的处理中,却并未因为事小,也并未因为客观的因素而忽略了在她看来是必不可少的说明和歉意。一个人的素养,通常就是在这细枝末节中体现和不经意间流露。就在这课间里,我浏览了一下尚带余温、墨香犹存的课件。就其内容来说,我无力有所见解,但就形式来说,却可以很快形成印象。16开本的书写纸,大约10个页面,页面上纲目分明,图文并茂,且一一装订成册。我虽然不懂排版,但那字体选择,版块布局,字间行距,甚至连图案背景的明暗等等,均给人以疏密明朗、恰当匀称的感觉。就像看到长相周正的人一样,虽然并不妩媚,但也挑剔不出个毛病来。由此便可窥见,这样的课件,并不是那种做事随意马虎的人所能呈现的。做事考究的人终归考究。课间很快过去,教室里又开始济济一堂,我们又重新进入到上节课的氛围之中。黑板中间的银幕又亮了起来,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适时的更替,有时还穿插一些短视频,使得本来言语难状的历史人物或故事有了形象化的叙述。这些现代声光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兴趣和教学效果。但是又有谁知道,这背后却是大量的不为人知的课前准备以及我们看不到的心血消耗。我也曾当过几天老师,虽然是半路出家,人生的误会,但其中的甘苦却是深有体会。今天初听了她的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时间,看到的不过是平常的举动,听到的是算不上深奥的内容,但是,她在告诉着你我,什么是师者的风范,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不由得我感慨颇多,印象颇深。而印象同样深刻的,还有在下课的时候,学员们送给她的掌声。她刚宣布下课,话音未落,掌声便在教室里骤然响起。这掌声以它的瞬间爆发,流露了每一位学员舒怀畅意的情绪。这掌声以它的热烈如雷,表达了对老师精彩传授的感激之情。我就想,人生作为人师,在下课之时,学生由衷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师者一份无上的荣耀。得此荣耀,夫复何求!
(文史语言系 陈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