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大美新疆(上)
发布时间:2023-04-21    点击:    来源:原创

  我退休后有时间去各地走走,还去了不少地方,这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享受。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收获。我每次返回新疆,都有深切的感受。数年前去了赛里木湖,果子沟,百里画廊,还有独库公路。那色彩缤纷的花田草甸,风光秀美的高山湖泊,辽阔无垠的原始荒野,那冰天雪地的天山公路...它那多姿多彩的别样风情!真让人心醉神驰,流连忘返啊!确如人所谓:不去伊犁不知新疆美,不去新疆不知中国大!当我又行走在新疆的路上,才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横亘的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北疆风景多变,南疆幅员辽阔,无处不在的沙漠、戈壁、荒原、湖泊......却美得大气、美得宁静,令人心醉神迷。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啊!有感只言片语,难于道尽新疆的最美,为此,我整理遗存的照片,以及美好的回忆,编辑成此系列的结尾篇,取名大美新疆,并分为北疆南疆的上下二集,供大家闲时欣赏!

  凡到新疆旅游的必先到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北麓,简称乌市,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从战国到东汉时期,属古车师国一部,史称“十三国之地”。公元648年的唐贞观年间,唐政府在距今乌鲁木齐以南的十公里此设置轮台城,该地处于天山进入北疆四道之要塞,是"丝绸之路"新北道必经之地,因而成为唐代在西域的交通商贸重镇和军事防守要地,即乌拉泊古城。

  唐代著名将军诗人岑参,曾在乌拉泊古城居住了三年,留下了一批讴歌轮台格调高扬的诗作,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著名诗句中所说的“轮台”,就是此乌拉泊古城,也是乌鲁木齐最久远历史的古城了。

  我曾去天山大峡谷的途中,经此乌拉泊湖畔的古城。当进入景区,放眼见古城几乎已成平地,但还能认得城垣轮廓,以及其长宽约一里的方形布局,四个城角处的方形角楼遗迹尚存,残破的墙体大部分已坍塌成土堆,只有南面的城墙还比较完整,高约四米,底基宽约5米,城砖的纹理也清晰可辨。

  环顾四周,见古城背倚着天山,扼住通往吐鲁番、南疆必经要道的天山白杨沟口,其不凡气势不凡,仍不失唐代建筑雄风。漫步古城,偶尔还能看到散落的瓦罐残片,也许是向人们昭示着它曾经的存在与辉煌。

  一个没有文化遗存的城市是可悲的,一个没有文化依托的城市是无知的,在我国如今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有多少古城没有消失在战争的炮火下,却毁于建设大潮中的愚昧无知,可惜的很啊。我们能在此看到,历经一千多年风雨飘摇的古城,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了。

  我是在五十年代到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心有一个地方我最熟悉,也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西大桥。近半个多世纪来,乌鲁木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座横跨乌鲁木齐河的大桥,浓缩了整个城市的记忆,它既是乌鲁木齐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乌鲁木齐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我刚到新疆的当时,它还是一座木柱木梁桥,对面是悬崖峭壁气势雄伟的红山,桥下是急流奔腾浪花飞溅的河水。

  那红山被古人视为是神山,又称“虎头山”、“红山嘴”。那河水就是乌鲁木齐的母亲河——乌鲁木齐河。

  在红山的顶端,耸立有一座六面九级青砖宝塔,据说是乌鲁木齐河连年洪水泛滥,人们传说是恶龙作怪,当时新疆都统在此建了这座镇龙宝塔,以保佑乌市风调雨顺。该塔气势威严,结构独特,历经多次地震和风雨侵袭,至今仍然完好无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名片。每当晕红的夕阳西斜,那塔影投在灼红的山崖上,此“塔映斜阳”的迷人风姿,已也成了乌鲁木齐著名景观。

  这条穿城而过的乌鲁木齐河,给城市带来了生命和灵气!我曾看到在初春汛期,白浪滔天的河水飞流直下,淹没桥面阻断交通的情景。我还记得有一年夏天,红山脚下那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满是欢乐游泳的孩子。但此后,乌鲁木齐河改道了。那是王震将军为开辟一个30万亩的垦区,而决定重修和平渠。当时我们机关干部,曾在天寒地冻的春节期间,从三屯碑用爬犁运片石到和平渠沿线!我当时还参加了修建水渠施工!一晃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乌鲁木齐河已是我美好的记忆,如今的西大桥下,已经是车水马龙的河滩快速路,路两边的靓丽景色已成了乌市的景观名片。

  凡是到新疆来旅游的人们,有一个地方是必到的,那就是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多年前,我有几位至亲来新疆,我都陪他们去了那里。进入大巴扎,迎面是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那焦黄的高耸尖塔,极具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入耳即是浓厚民族韵律的音乐,我们在行走中,还会遇到穿着鲜艳服饰的新疆人,他们在路边敲着手鼓,弹起都塔尔,并热情地向我们招呼。

  大巴扎的商品贸易区,荟萃着各种民俗风情的手工艺品,首饰、水壶、小花帽、艾德莱丝绸,有冬不拉、手鼓等乐器,还有精致的铜银摆件、手织地毯等,可说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真让人爱不释手。大巴扎的美食街是最吸引人的,那里有各种民族美食,抓饭、拌面、烤肉、烤鱼、烤蛋、烤全羊、烤包子、烤排骨、烤肠子、面肺子、凉皮、凉面、凉粉、米粉、冰淇淋、水果等,可说是应有尽有。

  那烤包子外酥里软,嫩牛肉满口流油,香而不腻!那新鲜出炉热乎乎、嘎弸脆的馕,路人寻着香味,就已经排起了长队。美食区里还有专门的饭店,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歌舞演出。

  有一次我们出来晚了,正赶上大巴扎最热闹的时刻,夜空中回荡着欢快激情的民乐,广场上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在十足烟火的肉香气味中,到处是歌舞欢乐的鼎沸人群……也许是重现古丝绸之路的兴盛繁华。设身此地,确令我等感受到西域文化的民族风情,以及其无与伦比的神韵魅力了。

  你想了解四千年前的人类的模样吗?可去新疆博物馆看看,那里的镇馆之宝“楼兰美女”。新疆博物馆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不过最受参观者关注的还是干尸展览区的“楼兰美女”。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遗址中,出土的一具女性干尸,皮肤完好无损,且具有弹性,甚至于连血管都依然清晰可见,那可见的长长睫毛,美丽至极。她穿着高贵的服饰,头戴尖顶的毡帽,漂亮的鹰钩鼻,微张的双唇,微合的双目,好像刚刚入睡一般,还带着一丝微笑,所以又被称为“微笑公主”。

  这具女干尸的容貌,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经过医学家的检测,发现这具女干尸距今,已有至少4000年左右的历史了。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但是由于沙漠气候的干燥,这具女干尸的衣服并未完全腐烂。令人诧异的是,此“楼兰美女”与汉朝时期的楼兰人长相大为不同,她生前是楼兰地区的土著,还是从其它地方迁徙而来,也给考古界留下了众多的未解之谜。

  此后,专家运用科技手段,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复原了她的容貌。原来她生前长得美艳至极,眼睛不仅大而且深邃,鼻梁高而窄,更长得一副惹人怜爱的瓜子脸。人说:这样的容貌的她,即便是生活在现在,也绝对是美女中的佼佼者。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南部,在天山北麓分布着数十条大小沟谷,这里雪峰高耸,山峦起伏,林木葱郁,花草遍地,泉水淙淙,景色迷人,均是避暑与游览的胜地。其中较著名的去处有东、 西白杨沟 、菊花台、照壁山、庙尔沟、后峡、甘沟、灯草沟、水西沟和板房沟等。

  我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曾去的后峡工作的一年,这里虽不属旅游胜地,但亦是群峰巍峨,松林续岭、溪流清澈、野趣逼人之地。

  有一次,工地因小雨而停工,我一个人上的山,刚爬到半山时,天上竟飘起雪花,当向前通过一山坳时,突然看到正对面的悬崖上,竟站有一头半人多高的大鹰,褐色身子的前胸带有白色V字,它那锐利的眼神威严地瞪着我,幸好我带有一根花杆,情急之下就忙着舞了起来,转瞬间,它竟挥舞着巨大的翅膀飞走了。真有点后怕,那展翅二米多的大鹰,若认为我侵犯了它的领地,而向我展开攻击,我哪是它的对手啊。记得那一天,我还是爬到山梁的最高处,并在雪线的碎石间,采到几株带有异香的雪莲花。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采蘑菇,那是在每年八月的雨后,此时正是采蘑菇的好季节。清晨,清幽寂静的森林,空气格外的清新,那小蘑菇好似一把把小伞,撑在绿色草丛中,又仿佛一簇簇鲜花,盛开在野地上,盛开着白色的鲜花,它们成片生长在树林下的草地上,有时一大片的蘑菇采集下来,一个大水桶也盛不下,其美味至今难忘。在此后的多少年里,我再也没有尝到过这样鲜美的蘑菇。

  我的至亲好友中很多人去过新疆,一定都认识这个地方,那就是新疆的天池。天山天池以其绚丽的自然景观,动人的神话故事,独特的民族风情,被列入中国最佳旅游去处。

  我曾陪同我的至亲、同学数次来此,经过将二小时的车程,再在大门口买了门票,坐了一段云杉围绕的盘山路,就到了天池。在湖畔,见天池非常静谧,它被四周群山环抱,湖水清澈,林木苍翠,绿草如茵,野花似锦,真从心里发出了感叹,太美了!

  为一窥天池全貌,我曾乘缆车上马牙山,再攀爬一段栈道登达绝顶,极目远眺,见天池就像一块碧蓝宝石,镶嵌在群山怀抱中,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气象万千。

  我亦曾在秋风中来此,那正是色彩斑斓的金秋季节,此时天池的天空湛蓝深邃,白云如絮,湖水幽深清澈,晶莹碧亮。我等泛舟湖中,见两岸层林尽染,墨绿的塔松,火红的皂角,还有金黄的白杨树和白桦树,把一池秋水染得五颜六色。我数次来此,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啊!

  有传说天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三千余年前,穆天子曾在天池之畔与西王母欢筵对歌,留下千古佳话,让天池赢得“瑶池”美称。据《穆天子传》 记载,公元前周穆王姬满驾车来到天山瑶池,西王母设宴款待,周穆王以丝绸玉器相赠。西王母即席作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随即唱和:"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临别时,西王母依依不舍地对周穆王说:祝君长寿,愿君再来!然而,周穆王却一去不复返。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感这段凄美的爱情佳话,留下了千古绝唱:"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个如诗如梦的动人故事,在天池已流传了几千年。

  郭沫若曾陪同西哈努克亲王来此,临湖吟出"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的佳章。毛泽东主席生前曾满怀向往地说过:“我要上一趟天池”,“瑶池传说中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到时候我也要在里面洗个澡”。毛主席的夙愿虽未实现,但足以印证天池的无穷魅力。我的亲朋好友:若你们得来新疆,天池是非常值得一去啊!

  一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歌曲, 那婉转优美的旋律、真切动人的故事,使新疆的吐鲁番出名了!吐鲁番位于乌鲁木齐向南,从乌鲁木齐出发约二小时多的车程,吐鲁番的历史悠久,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汉朝张骞到达西域之前,姑师在这里立国,至今还有历史遗迹交河古城。这里比较出名的景点是盛产葡萄的葡萄沟,地下灌溉系统的坎儿井,历史遗迹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以及西游记中讲到的火焰山等。

  夏日的吐鲁番骄阳似火,温度四十多度,葡萄沟狭长平缓,溪流环绕,这里盛产水果,我们走在葡萄架下,那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我们游览时,不仅能吃到现摘的葡萄和香甜的西瓜和哈密瓜,还能欣赏到极富特色的新疆民族舞蹈。

  沟内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也极富特色,方形建筑的外廊、顶棚、门窗等多用木雕,并饰以色彩艳丽的彩画,室内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墙上有挂壁毯和石膏雕饰,我与同学曾去的那里,坐在小案子前,享受了民族风俗的茶点照待。

  葡萄沟外面,有一排用饭的摊位,很多外地来的游客,常在这里用饭,比较出名的是大盘鸡,真是鲜美无比。游人们还可到沟外维族的农家乐用餐,当进门后,他们先请你们坐在桌旁,品尝她家自产的葡萄干和水果,主人则在欢庆的节奏下,向你们表演民族歌舞,情至所致,客人们男女老少举起双手,随着她家的男女主人翩翩起舞,虽然我们都不会,可说手舞足蹈乱舞乱跳,但兴奋异常,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吐鲁番有一景点火焰山,那是一条蜿蜓起伏的红色低山,它像一条赤色巨龙,横卧于吐鲁番盆地。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其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名闻天下,并成了一座奇山。进入景点,最主要的是要看看那火焰山,遥望雄浑曲折的山坡上,遍布覆盖着道道冲沟.,裸露基岩上寸草不生,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热气烟云蒸腾缭绕,山体砂岩熠熠发光,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确是十分壮观.

  广场上以"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为题材,塑造有孙悟空、铁扇公主及牛魔王的大型雕像,以及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

  有孙悟空腾云驾雾,肩扛芭蕉扇在前开路,唐僧气宇轩昂带着猪八戒和沙和尚,牵着白龙马,慢步徐行,群塑形态生动,表情逼真。来此观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连不断,但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亦不敢多逗留,大部分在此拍照留念后,即匆匆告辞。

  乘车临近吐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就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凹心土堆,成串成串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便是吐鲁番的坎儿井了。新疆天气酷热,地面十分干旱,农作物不容易存活,此适用于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据说新疆坎儿井始于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史记》称为“井渠”,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如今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已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了。

  有统计资料讲:吐鲁番的坎儿井挖的土石方量,若堆成25cm厚2m高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

  要知道这些坎儿井是古代开挖的,不仅要垂直开挖,还涉及到井下作业,更要克服奔涌的地下水等险情,这些都是在没有科学的定位系统,以及机器的帮助下完成的。从介绍知道,此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地下的挖渠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作业面又非常狭小,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有说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

  这样伟大的坎儿井都深埋在地下,我们根本看不到,它露出的竖井也有很多都在无人区,不像长城或大运河那样直观的让人感到伟大,更不像长城运河那样有雄伟的存在感,它只是默默地哺育着新疆民众,却不被人直观敬仰。新疆远离中原,古称西域,以至于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坎儿井技术的起源,但值得指出的是,新疆坎儿井在林则徐和左宗棠的推广下曾进行了大量建造。长城由秦始皇修建历代完善,隋炀帝修大运河,一个保护华夏千年,一个繁荣华夏千年,都是与历史人物一同进史书的壮举,连都江堰都随着李冰父子写进历史。此伟大的坎儿井,它静默地流淌在偏远地区的地下,并造福于新疆民众已达二千多年,属当之无愧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壮举,更值得我们敬仰了!

  既然来到吐鲁番,建议你去看看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苏公塔。建此塔是一位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有历史记载,18世纪前期,新疆曾发生多次民族叛乱,额敏和卓在平定民族叛乱维护祖国统一中功勋卓著,正是因为这些伟绩,他多次受到了清政府和皇上的嘉奖和表彰,并被册封为“镇国公”,授予“郡王”爵位,并可以世代相传。为了表达对乾隆皇帝的忠诚和感激之情,也为了表达他对真主安拉的崇敬之心,额敏和卓在晚年时,自费白银7000两,命子苏来曼修建此苏公塔。

  此近五十米高的苏公塔呈浑圆形,全部用清一色的灰砖,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垒砌而成,最上端有铸铁塔饰。多年前我曾经塔中有呈螺旋状台阶登上塔顶,远眺天山、葡萄沟、火焰山以及吐鲁番市民民舍。塔的建筑造型庄严古朴新颖别致,更有甚者的是,塔的表面分层砌出十多种图案,极具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虽说塔身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但那典雅优美的神韵,仍不失为一件旷世的伟大作品啊!

  在唐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称车迟国为“车师”,其都城就是现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它坐落在距离吐鲁番市区10公里的西部台地上,据守要冲,控扼古代交通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上往下看,它犹如一片柳树叶,由河水和绿洲将交河故城的台地与周边隔绝,地势高低错落,立体感十分强烈,悬崖峭壁,水草茂盛,这样壮丽的景色堪称一绝。

  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西域古城,其鼎盛时期在唐朝,曾是当时的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的驻扎地,之后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至元末终于被弃。西域在中华历史上也有两次辉煌的时期:汉朝(西)以及唐朝(包含武周),而汉朝的张骞和唐朝的玄奘都是来自中原,却目睹了西域时代变迁的亲眼见证者。交河故城是全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古城遗址中,最大且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遗址。如今我们还可认得夯土筑成的古城,宏伟壮观,建筑密集,布局有序,它的整体性、封闭性以及防御性都很强。其城市布局竟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以及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

  大家可能都看过我国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书中有一引人入胜、惊心动魄的故事,那就是孙悟空和车师国的国师斗法,这一故事的发生地点就是照片中的大佛寺,这里曾是二千年前城内最大的建筑了。在唐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也有记载,讲玄奘九死一生穿越大漠后,经过伊吾(今哈密),来到高昌(今吐鲁番)。在高昌王城中,玄奘与高昌王麴文泰一见如故,麴文泰盛情邀请他在高昌国讲经说法,但玄奘坚持西行,离别时,高昌王极力挽留,相约归国时在此讲经三年,未曾想,贞观十三年,唐征高昌,麴文泰死于战火,这一别竟是永远,此讲经地点就是此大佛寺。

  今日那西大佛寺的主殿内部,尚存一个供佛的大塔,并依然可见较为清晰的佛龛以及坐立的佛像,甚至佛像的红色颜料还依稀可见,只是佛像的头部和面部都不复存在了。我曾数次游览此荒漠废城,并在断垣残壁中找到古代用火的痕迹,无意间还在地上拾到一块千年前的陶片,它记下了我在零六年七月十七日到此一游,并拍的几张照片。如今游人只能远处观望,不能就近摄影了。

  从吐鲁番再向东就是哈密,古称西漠、古戎地、昆莫,伊吾,伊州,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哈密向东与河西走廊相连接,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处中原与西域交汇之地,至今遗存的众多历史古迹,均体现其深厚浓重的历史与源远流长的文化,并使哈密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我是偶然出差到的那儿的,要知新疆在清代被称为回疆,当地的维吾尔族被称为回部,统治哈密这片绿洲的维吾尔王爷,被称为回王,回王住的地方就是回王府了。

  据说回王府是新疆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风格最独特的一座宫廷建筑。

  说实话,我比较喜欢我国的古典建筑,当然不能错过。走进回王府,见院里面空阔宽敞,到处都是土墙高台,红房绿瓦,飞檐斗拱,琉璃瓦顶,显得极其高贵典雅,宏伟辉煌。王府花园内,有着波光粼粼的一池碧水,倒影着春花垂柳间亭台楼阁,尽态极妍,美不胜收。

  据历史记载,那是在康熙年间,哈密的维吾尔族首领附清朝后,从京城请来了汉族的能工巧匠,专门设计与修建此王府和回城,据说整整建设了7年的时间才完工。建成后的回王府,曾是西域史上有名的府邸,据说被清廷称之回疆八部之首,因集合了满、汉、维、蒙的建筑风格,历来有'西域小故宫”之称。可惜哈密回王府经历了多次战火,最后的一次是在1931年,因发生农民暴动,驻哈密的省军进占回城,乱兵为寻找财宝,引火将回王府付之一炬,夷为平地!

  如今此按原样修复的回王府,依然能看见当年的风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维吾尔王爷的宫殿。我知道清代对修建府弟的规格,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知此王爷为何特殊显赫地位,能修的如紫金城那样王宫?为此,我又去了回王的王陵。

  哈密回王陵,它静静地坐落在回王府的旁边,这里埋藏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在岁月的流转与变迁中,哈密回王曾经的荣华富贵,已成为消逝在风中的过眼云烟,亦埋葬了曾经的光荣、传奇和悲剧。但人们没有忘记,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九代回王倾尽全力辅佐大清王朝,为平定内部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可歌可泣的汗马功劳,并建立了与中央甘苦与共的血肉关系。人们更没有忘记,一代一代威震一方的回王,那坚守民族大义的光辉历史,那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慨,无愧于中华民族的楷模,更值得我们千秋万代敬仰啊。留下无数感人的史实中,那七世哈密王伯锡尔,生前与叛徒的斗争中,他的妻子是被马队活活踩死的,他面对叛贼,宁死不屈,最后是死在乱刀之下的。

  王陵中的墓群中,埋藏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其中最突出的高大建筑,便是第七代回王伯锡尔墓,当地人称之为“阿勒屯勒克”,意为“黄金之陵”。墓葬外壁的墙面,镶砌有蓝绿花祥云白底琉璃砖图案,穹隆顶则全是绿色琉璃砖镶面,外观鲜艳夺目,流光溢彩。

  我看到墓葬的建筑形色,均以伊斯兰的穹顶为基础,并吸收中式八角攒尖顶,以及蒙古式盔顶的形式,这种中原风格与伊斯兰风格珠联璧合的建筑形式,确是别具特色。

  其西部是王陵中的艾提卡尔大清真寺,它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宏伟庄严,气息古朴。寺内有一百多根雕花大柱,柱头是绿色的莲花,寺顶有彩绘的花草图案,粉白墙壁上书《古兰经》经文,再饰花草衬托,显得庄重而又肃穆。回王陵院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 据说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城乡穆斯林群众都来此礼拜,寺内外可容纳五六千人以上,其规模之大,居东疆之首。如今此回王墓已属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景之地。看完回王陵,让我见识了回王家族当年的辉煌历程,内心满是感慨。

  哈密的巴里坤县,自古以来一直是新疆的东大门,它地处交通要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在返回乌市途中, 经过了巴里坤当年为驻守而生的古城,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城墙、庙宇、古民居等建筑。为此我在返回乌市途中,经的巴里坤。那里有一初建于汉代的古城,它由汉满两城首尾衔接建成,据说古城的南门,是寻常百姓、商旅等共用的通道,东门则是官员进城的门,北门是出兵打仗和凯旋归来的门,西门则是通往北庭的北丝绸古道,古城的瓮城保存得最为完整,再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原貌。有说,此古城墙是经开水搅拌以后筑成的,因此不会有草籽等腐朽墙体,所以才保存得如此完整。巴里坤县还有一“大漠唐城”,据说它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

  在前往古城的旅途中,经原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见东天山脚下旷野里,有土丘似的古代烽遂,得知这里曾是古代的狼烟之地,如今已成为肥饶的良田,并盛开着美丽的土豆花。

 (文史语言系 蒋祖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