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叉浦!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听说过一一没去过。
4月14日下午,常州老年大学地方史游学团学员一行五、六十人,在张浩典老师带领下,来到了丫叉浦,许多学员是第一次到来,对他们来说,这里略带许多神秘的色彩。
为什么取名"丫叉浦"?张老师在上课时已经作了介绍一一据明成化《毗陵志》记载,此处旧名丫叉路,因其东北可直达县城大南门(德安门)西北可直达县城小南门(广化门),向南可直达武进湖塘镇,三处道路形似一支"丫叉",故名。又因元代此处曾设急递铺,故称丫叉铺后改"铺"为"浦"。因街镇在丫叉浦之前,故称浦前镇。
丫叉浦老街是江苏省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狭窄而幽静,位于兰陵街道茶山村,南北走向,全长350米,周边许多老屋仍是清末风格,具有较大的历史人文价值。主要建筑有镇西老街189号的蒋氏宗祠、茶山巷215号的清式庭院、王家场9号的蒋氏楠木厅。历史上,土布织造、土法印染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最多时,有各种染坊50多家,踹光坊几十家,浆坪坊12家,还建立同业工公会"素绚公所"。商业素称发达。街南周氏,街北蒋氏,街西为张氏、王氏。在当地热心人士王先生的引导下,我们重点参观了位于老街189号的蒋氏宗祠。蒋氏在常州南门外丫叉浦一带是大姓。蒋氏宗祠堂屋坐东朝西,蒋氏在常州南门外丫叉浦一带是大姓。蒋氏宗祠堂屋坐东朝西,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共4进。第一进门厅5间,进深楹,第二进大厅5间,进深5楹(原为6楹)第三进5间,进深5楹,为祖先牌位奉处的享堂,第四进为二层楼3间,进深底层8楹,楼上朝东面缩进一楹。该楼南北封火墙仍保留,木雕挂落垂柱仍完好。该祠屋的第一进至第三进在一条中轴线上,而第四进楼房略偏于第三进的南面,从而楼前形成一个较大的方形天井。听当地老人讲:旧时蒋氏宗祠,门前有一对石狮子,祠宇森严,木料粗硕,门墩石雕刻精美,柱础完整,门槛很高,祠内原来还挂有精美的宫灯。逢到清明、冬至祭祖,蒋氏族人聚会于祠堂内,行祭拜礼,热烈非凡。如今丫叉浦老街上,依然居住着很多蒋姓人家。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在蒋氏宗祠门口留影纪念。
春风化雨,温暖怡人。游学团的同学们,在丫叉浦前老街上,什么都感觉新奇。旧时的大门,有两个门环,是关门用的,同学也在此影。一户人家,客厅挂着中堂画,墙上写着《江山如此多娇》,门框上写《怡然》,竖写《随园》一看就知道是一户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大户人家。天井里放置了好几只水缸,还有花园,种着荷花。同学们感觉难得一见,争相留影。
丫叉浦老街上,路面上的条石换成了水泥路,铺上了现代的砖块,门店的木排门也换成了水泥砖砌防盗门,作坊没有了,店铺也没有了,那所谓的丫叉路也没有了,但是,走如今的丫叉浦,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风貌,即使处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依然我行我素,独善其身.
(文史语言系 薛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