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从爱画苑学画回来,辰光已经不早。龙城西边的天空,晚霞已经爬上了楼顶。此刻,若是在儿时的老家,可见炊烟袅袅,路上归人匆匆。
小雨是我的孙女,今年九岁。她学画画都是由我接送,好在上课的地方离家不远,无须用车,步行也就在十分钟以内。 她今天放学,一如既往,还是由我接着。我拉着她的小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当走到一半路程时,小雨跟我说,她想吃兰州拉面,她把头仰起来,看着我我也看着她,粉嘟嘟的小脸,上面分明写着,一半是请求,一半是试探。不由得我从心底冒出笑来,感到可爱。我爽快地答应了。一碗拉面,价值几何!爷爷不缺这点钱。套用一句电视广告词:"就是天天吃,都吃得起"。再说,已近晚饭时分,算不上什么奢求,在情在理。合理的要求,是不应该被拒绝的。于是,我们爷孙俩朝着兰州拉面走去。小雨高兴得很,步伐欢快起来,带着一身满意。
远远就见到门店的招牌,我就想抄近道,横穿马路。却被小雨拽住了,她不肯,非要多绕几步走斑马线。我一想,孩子是对的,没有理由不依她。 她的小手牵着我的大手,继续的走。我心里不禁想起,当初小雨很小的时候,每次过马路,都是我告诉她,要走斑马线,这是安全的通道。今天,我这是咋啦? 小雨突然站住,原来是斑马线到了。我收回思绪,一看,路对面的红灯亮着。 不一会,绿灯来了,画面上那个小人的两条腿,快速的交替。小雨牵着我,我们快速地过了马路。这时,我满心欢喜,小雨长大了!且朝着令人欣喜的方向。
面店到了,推门而入,室内暖意融融。店员迎了上来,一脸的笑,微微地漾着。看她那头,被一袭花巾严实地包裹着,那是回族妇女特有的装束,仿佛是开在肩膀上的花。“你好!想吃点什么?"声音柔而清亮。看店员那神情,这声音好像是从那一双清澈的眼眸里飘出来的。 未等我说,小雨倒先应了:"拉面一碗,小份的。"她觉得,应该由她来应,她知道自己的肚量。在这之前,我已告诉她,我回家吃。我们在花头巾指定的位置上,落座,等面。正觉得有些无聊,面就上来了。一碗的热气,腾腾直上,筷子一叉,其势更甚。在冬天的傍晚,人生捧着这样一碗热汤面,丝丝入肚,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享受。当然,小雨不可能有这样的感悟,她只知道好吃。我坐在小雨的对面,端详。热气散了些,小雨用筷子一根一根地挑起,小嘴吸着。粉嘟嘟的小脸,被碗里的热气熏蒸得红苹果似的,愈发可爱。
我看着眼前的场景,思绪随着那吸面的声音,一下子回到了近六十年前,那是我的一次吃面。 确切的年份,已无法追忆。 那时,我大舅在王营公社任职,比起寻常百姓来,日子要好过不少。有一天我去他那里玩,也是这样一个冬天,他带我到王营的饭店,给我单要了一碗牛肉面。就像现在我坐在小雨对面一样,他也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吃。这是我出生后,第一次吃牛肉面。当那碗里的腾腾热气,仅仅是一缕入鼻,就已十分陶醉。而当挑起几根面条入口时,那丝丝滑滑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就更不用说接下来咀嚼牛肉、捧喝鲜汤的那般滋味了。我真是想不到人间竟然还有这等美味,即使神仙,恐怕也不过如此。我想慢点吃,想让这神仙般的享受延续得更久一些,但是饥饿的肚子不允许,我还是大快朵颐、如龙吸水似地吃完了那碗面。最后还伸长舌头舔了又舔,恨不得连那个碗都舔进肚子里, 已经无法计算我吃过的面,究竟有多少,成千上万吧!惟有这一碗,美得耿耿于怀,几十年挥之不去。只要一提及,那无可言状的滋味,就在齿间流连。一碗面的香,竟然一直萦绕着我,春去秋来,花谢花开。
人在久久饥饿的情况下,有一个田薯,便可以喜出望外,况面乎,且有牛肉!“曾经沧海难为水",自从品味了大舅的那碗牛肉面之后,那成千上万碗的面,都黯然失色,索然无味。
正在我回味不尽时,小雨的碗已经见底了,她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我看着她,心里就想,她对今天的这碗面,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刻骨铭心,有着长久的记忆呢?
(文史语言系 陈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