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读 书 记
发布时间:2023-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说起读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未曾见过;古人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我常常冰泉冷涩;今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我也没觉得,究其原因:还是书读得太少。

  纵观我读书的历史,从幼儿园到小学便已开始。幼年时每每期盼父亲下班从他黑色的公文包里拿出崭新甚至散发油墨芬芳的杂志《江苏儿童》,虽然还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那一幅幅连环画能让我明白大概的意思。

  上了小学后,学校与爷爷工作的地方仅一街之隔,放学后去爷爷那玩,桌上有当天的报纸,记得是那种四开四版的,举起来可以遮挡住半个身子。爷爷从大标题开始教我读报,这便是我与书最初的结缘吧?

  青春年少,更是书海泛舟,乐此不疲。曾经用两节自修课看完一本琼瑶小说,甜蜜或心酸的滋味尚未咀嚼,那个懊恼便席卷而来,那可是高三毕业时呀!假期在被窝读完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继而古龙、梁羽生,一发不可收。年少的我囊中羞涩,看书要么借,要么买旧书。记得老的南大街新华书店旁有一条狭长而幽暗的古旧书店,那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在那里淘了许多书《中国文学史》、《我与拿破仑》、还有当时的禁书戴厚英的《人啊人》。说到新华书店,不得不提当年的一段趣事,陪闺蜜相亲,男生把相亲地点定在了南大街新华书店门口,他手持一本《读者》做为接头之物。闺蜜闻之私下窃喜,爱书的男人一定不会差到哪里。怎知神女有心,襄王无意,书生只爱书里的美婵娟,大约也是书看多了。

  婚后先生去母亲家,竟然看中了母亲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那可是我年少时的至爱啊!母亲对先生说:"先拿一本去看,看完来换。”然而先生频频出差,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不见动静。母亲一遍遍催问,先生不得不把书原封不动还给母亲。母亲嗜我的书如宝贝。

  一辈子爱书,却没有从事与书相关的职业,甚是遗憾。退休后毅然来到老年大学,跟随现当代文学班的王文倩老师品读郁达夫、冰心、沈从文。犹喜郁达夫之作《迟桂花》、《如水的春愁》。其小说有着淡淡的芬芳又有那浅浅的惆怅,眼前时时浮现翁家兄妹、赵小姐等人物形象。继而又遇见了历史文化与经典解读班的董静老师,当我读到美国大卫.弗莱的《墙.血与砖的文明史》里的一段话:“斯巴达人敞开生活,没有城墙,却一点自由都没有;相反,雅典人建起城墙,躲在墙后,却成了世上最自由的人。他们安全地住在封闭的城市里,辩论政治、探讨哲学。我忽然就联想起董老师讲过的希波战争、伊利亚特、阿喀琉斯之踵、俄狄浦斯王。灿烂而悠久的希腊文明史在董老师的口中熠熠生辉、灿若星河。

  这么多年来,依然喜欢购书、读书。有人说:”为何不读电子书呢?“我还偏偏就眷恋那文字里的油墨香。前日网购一本书,薄薄的一百多页,中间还有许多插图,竟要五十大洋,不得不感叹:洛阳纸贵啊!

  对于读书 母亲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位心理学者也说过:”不会养娃、不如散养。“两句话似有着异曲同工之理。然而,你总得爱点什么吧?唯有热爱方可抵过岁月的平淡和漫长。未来的日子,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与书籍共白头。

  (文史语言系 范永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