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至11日,随旅游团去厦门四天。我是第一次去厦门,此行时间虽短,但厦门给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印象。
海上花园“鹭岛”
厦门别称“鹭岛”,是个岛城,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之说。我原以为厦门是个半岛,去了才知道,厦门市包括厦门岛和其它30多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有6个。中心区所在的厦门岛目前有4座桥和1条隧道和外部相连,新的跨海通道还在建设中,进出岛倒也方便。大概也因是岛的缘故,厦门在福建省各市中面积最小,人口密集,街道不宽,加上是旅游热点城市,交通比较拥堵。这里房价也很高,在全国居第4位,仅次于北上深。厦门高楼不多,因为地下遍布战时可容纳80%人口的防空设施,地基脆弱。为平战结合,已有10多处防空洞改造成了隧道,以疏解交通。
厦门气候湿暖,四季有花,被称为“海上花园”。我们来到园林植物园,这里收集了各类植物7000多种,有许多大榕树、大王椰树等热带植物,多肉植物区各种形态的仙人柱、仙人球等更是惹人喜爱。进入“雨林世界”,顿时感到空气湿漉漉的,周围喷出的水雾使人如入仙境。在多种热带雨林植物中,还有几株高大的银蕨,这种植物我前几年去新西兰时见过许多,是他们的国树。都说厦门大学美得像个大花园,也有许多热带植物,可惜目前不对游客开放,只好到大学门口拍照留念,以示到此一游。
厦门有许多名小吃和热带水果,游客们津津乐道的“八市”(第八市场)是最新鲜最便宜的海鲜市场,是吃货们的天堂。漫步中华历史文化名街中山路步行街,两边主要由上世纪华侨投资建造的骑楼式建筑充满异域风情。骑楼多见于南方夏季多雨地区,为人们遮阳挡雨,方便出行。因怕肠胃不适,我们没有去“八市”吃海鲜,而是在步行街一家“1980烧肉粽”的老字号品尝了沙茶面、蚵仔煎和烧肉粽。在厦门几天中,基本把朋友推荐的各种小吃尝了一遍。
万千宠爱鼓浪屿
厦门当地流行一种“三岛”说:鼓浪屿为岛上、厦门岛为岛内、其它岛为岛外;岛上是老华侨的味道,岛内是菜市场的味道,岛外是渔村的味道。
跟随我们的导游阿羡说:“岛上的人最傲娇。”前些年,由于去岛上的游客越来越多,那里的居民认为导游讲解的喇叭声袭扰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去市政府上访。现在,游客上岛后得花20元租用耳麦才能听到讲解,游览景点也得靠步行,岛上唯一的代步电瓶车只能环岛转圈圈。
厦门人最爱喝的是一碗热腾腾的甜甜的花生汤,商家的广告语是“万千宠爱花生汤”,我觉得,用来形容鼓浪屿也很贴切。这座见证了旧中国屈辱史的小岛,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中,逐步被打造成了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海上明珠、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际历史社区。看来,鼓浪屿的居民的确有傲娇的资本
鼓浪屿距厦门岛500多米,至今没有建桥,大概以后也不会建,全靠渡船来往。岛上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居民不足两万,医院、学校、商店、博物馆、教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厦门市音乐学校”的学生被认为半只脚已踏进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上世纪初被迫开放后,外国人在这里建立领事馆、教会、医院等设施;许多早年出洋的华侨也纷纷回来,先后修建了1400多栋公馆、别墅等,这些形态、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成岛上独特多元的社区风貌。如今,一些侨二代侨三代们也与时俱进,利用别墅的底层开起了土特产超市、冰激凌、奶茶等商铺,招徕游客,有些还成了网红店。
鼓浪屿绿化面积达40%。远离了汽车的喧嚣,漫步在洁白的海滩和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步道上,探寻那一座座掩映在绿树和鲜花丛中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耳边偶尔传来钢琴或其他乐器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而又不禁抚今追昔生出许多感慨。我们来到“毓园”林巧稚纪念馆,馆前广场对面是林巧稚墓和一身洁白的全身塑像。林巧稚不仅是最杰出的妇产科大夫,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终身未婚,却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她墓前石碑上镌刻的遗嘱是,把积蓄留给孩子,遗体献给医学,骨灰撒在故乡。厦门人民也厚待这位鼓浪屿的女儿,在寸土寸金的岛上辟出寓意培育养育的“毓园”来纪念她。
(文史语言系 张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