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微 史 记
《心香》上册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08    点击:    来源:原创

  近来每日里必读的《心香》一书系陈四海学长所赠。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散文、纪实文学与随笔,共89篇文章;下册共小说11篇、诗歌150首。正如学长所言,一部《心香》也是一曲心灵的歌,也是心灵上绽放的一朵花。《心香》是其将多年来的以情为笔、以心血为墨凝成的文字汇编而成的文集,一如书皮上飘忽洒落的血色花瓣。

  与四海学长相识缘于文字。未见其人时,我便在老年大学校网上多次读过他写的文章,后又经好友介绍且有幸在校老年写作班作同学,从此便有了交集。初时,我曾对学长戏言可为其“拎草鞋”,但等到手中捧上其所赠尚留有墨香的两册《心香》文集后,瞬间为学长才学所折服,从此再无“拎草鞋”之说。文如其名,学长心胸之广阔、情感之深沉如大海一般。读学长的《心香》,有一种时而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时而如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之感。

  读书的本意在于读者与作者间以书为媒介作一场心灵上的交流,而慢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边读边细细地咀嚼文章所蕴含的韵味。读后掩卷思索,或可畅意于文中所述美景而一时心绪翩翩,或因由文中所叙事情而引发人生感怀。我读《心香》,不论文章长短均以日读1~2篇为限,每篇结尾处必写有读后感,其内容有感悟也有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看法。兴致所至时,也会提笔改写一段,为此好友曾戏言我如读《史记》般地读《心香》,又是批注又是修改的,我却乐此不疲。与学长见面虽不过有限的数回,但随着因文章而相互交流的逐渐增多,彼此竟熟识如多年老友。

  从内容上看,《心香》上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段:1)农村生活;2)军旅生活;3)晚年生活。十多年的农村生活恰逢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后又遇三年自然灾害,这个阶段的生活自然艰难困顿。记忆中的“麻菜饭”、“彩籽锅巴”、“驴打滚”等竟成了诱人的美食;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一朵洁白的栀子花、一把二胡仍寄托了父母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潼河河边的老壳树下成了少年的欢乐世界;靠着跟着兰姐学现代戏剧歌舞、参加大队巡回演,使得农村生活不再感到那么寂寞枯燥;改革开放使得国家从此走上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社会面貌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五年军旅生涯中,学长见证了我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早期发展经历,也亲历、见证了海军官兵危难时刻舍生忘死场景与军民鱼水情。艰苦环境也磨练了他,使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海军军官。退役后,学长曾在反腐一线战斗了二十多个春秋。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如诉诸笔端,想来必定精彩纷呈,学长出于某些方面的考量,故未能在《心香》有所展现,对此不免让人颇觉遗憾。退休后,四海学长依然忙得不亦乐乎:活跃于老年大学校园,见证着一群乐观上向的幸福追梦人,感受着许多艰苦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体会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离世的痛苦,记录着新冠疫情下人们的生活、友情,讴歌着生活于社会底层人们的善良,怒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呼唤理性回归……

  从《心香》的写作技巧看,口语化、自问自答形式及叙事文中带入作者的观点时有出现。原本行文口语化是一大忌,因为口语化严重的文章往往用词贫乏枯燥,如生手操笔一般缺乏简洁凝练感,节奏拖沓而无节奏美感。然而,倘若抛开这一观点,读这样的文章你会觉得有如一位好友促膝在旁,在向你絮絮叨叨地叙说着,便甚觉有趣味,常常会不由得莞尔一笑;而自问自答式行文则更为有趣了,一不小心透地露出作者憨憨的心态,读来也是醉了;叙事文中带入作者观点,虽然对整篇文章来说有违和感,但其哀弱者之不幸,愤世间之不公,无不彰显出满满的正能量,一身正气令人敬佩。

  司马迁的宏篇巨著《史记》立足于大视野,通过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叙写来展现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千多年历史,既写诸侯分争、朝代兴替,也写重要历史人物的身世沉浮;《心香》则从个人视角出发,通过对一段往事、一段经历、一段心路历程的描述,其所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文集既体现有浓浓的乡情,也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从而折射出60多年国家发展历程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及人的精神风貌变化。两者虽视角不同,表现方式各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心香》,即一部个人视角下的微史记。一部《心香》,一段历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昔日里那个曾经在大冬天光脚上学的小男孩如今早已两鬓霜染,却不仅活跃于老年大学的课堂,同时还在为常州扬州商社等事务开着小车到处跑,不停忙碌着,如映红天空的晚霞般温暖着人间。

  期待四海学长续写新的篇章。

  (文史语言系 朱丽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