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
读《荷塘月色》有感
发布时间:2023-03-06    点击:    来源:原创

  前两天我读了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这篇散文作者以情绪开篇,奠定了全文沉郁、哀伤的基调。作者描写了他的心境不宁静。他并非想看荷塘,而是想去散心。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笑声不见了”。这句话营造了夜晚的宁静,反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描写作者悠闲的心态,他想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烦恼。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今晚唯独独处,点明心境,交代作者去荷塘缘由。

  “田田的叶子”,作者笔下写的是荷叶之多、之广,密密麻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裙……”这是描写叶子荡漾在水面上的景色,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这种写作的方法可以用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作者写出了它的轻盈之美、生命的形态和生命力之美,以及含苞待放难为情之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将花朵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一个本体,三个喻体,这叫博喻。这种比喻修辞手法,在散文中不常见。我们平时所见的比喻句,大多是一个本体,一个喻体,偶尔两个喻体。而朱自清却能用心观察事物的特征,从生活中找出多个喻体来形容它。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是文学。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把月光比喻成流水,侧面生动地写出水的轻盈灵动之感。“泻”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态的月光写活了。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写得那么美,他把自己对现实生活难以言喻的情绪寄托在了这片荷塘里,情景交融,虚构了一个臆想的精神世界,从而畅游其中。

  “但它们是热闹的,我什么也没有。”短暂的“世外桃源”般的自由世界终将结束,最后,作者又被“蛙声”“蝉鸣声”唤醒,将思维拉回到无奈的现实生活中来。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我想,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通过这篇文章,我看见了百年前朱自清复杂的情绪,看见了他在月色下的荷塘边踌躇徘徊,看见他那沉郁的忧国忧民情怀。

  月色下的荷塘,如此美丽,令人沉醉;月色下荷塘边的人,愁情满志,令人心碎。

  (文史语言系 田丛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