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春节回乡记
发布时间:2023-02-27    点击:    来源:原创

  正月初一,我和家人暂别常州的亲友,回家乡扬州,因为疫情,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乡过年了。在扬州的五天中,会亲友、逛景点、尝美食、购年货,自己完全沉浸在家乡那非常熟悉而今年又有点特殊的年味中。

  我把这次回乡的经历和感受概括为三对关键词:


  放与控

  一进扬州,就感受到了疫情放开后的便利,不用亮码做核酸,不用向社区网格员报备,外出也不再受任何限制。人们相互拜年和聚会也不再有什么顾虑和相互戒备,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和自由。家乡对市民特别是外地人实行了一系列暖心举措:各大景点免费开放,所有公交免费乘坐,机关单位内部停车场免费向外地游客开放,凭外地身份证就可以进入,赢得广大游客赞不绝口,使回乡游子体会到浓浓的乡情。

  在放的同时,扬州对所有景区和场馆实行限额预约,以防人员过度密集。我们计划年初二去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开手机一查,早已约满了。后来又有消息提醒,将于每日上下午各增加500个名额,当日上午九时开放预约。初二预约时间一到,我们父子两部手机同时运作,结果我的手机显示已经约满,儿子说他已约到了,于是一家人兴冲冲前往参观。在进口处,一刷身份证,工作人员说我们没有预约,不能进馆,全家愕然。打开手机仔细一看,原来忙中出错,预约的是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地址在淮北,两字之差,相距千里。工作人员提醒说老年人可以不用预约,从左边的专用通道领票参观,我们老两口连忙前去领到了两张票。到了检票口,我们向检票员解释说,陪同的子女没约到票,我们单独进去多有不便,能否通融一下。检票员口气坚决地说,为防疫和安全需要,对每天进馆人数有严格规定,没法照顾。无奈之下,全家人只能分组活动。运博馆有14个各具特色的展示空间,内容极为丰富,全部参观需要整天时间。我们用两个多小时走马观花游览了部分展馆,便匆匆走出出口处,与正在旁边休闲区吃肯德基的子女会合。

  回乡期间,在充分享受放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严格遵守控的约束,并处处加强戴口罩、勤洗手等个人防护,原来担心春节人员流动会引起新一波疫情的情况似乎也没有出现,度过了三年防疫以来最舒心的一个假期。


  冷与热

  在扬城的几天里,遭遇罕见的寒冷天气,初三初四最低气温更是突破-10°C,最高温度也在冰点以下,家乡的冬季好像很多年没有这样冷了。人们外出都穿上厚厚的长外套,戴好帽子,女士们纷纷用长围巾把脖子和脸裹得严严实实。而天气的冷丝毫没有影响疫情放开后第一个春节掀起的旅游热。在被压抑太久的情绪释放和扬州一系列文旅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游客蜂拥而来,火爆程度前所未有,扬州也成为全国约票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我们居住的小区在瘦西湖西大门和大明寺附近,每天早晨起这里就成了最拥挤路段。只见在景区停车场、街道两旁、各小区门口的空地上停满了各色私家车,无论远近,几乎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都有,成为各地汽车牌照大聚会。我们这次为避峰游览,没有去游客熟知的“瘦(瘦西湖)大(大明寺)个(个园)”,而是安排去运博馆体验大运河文化、去沿湖村体验渔文化、去文汇阁和天宁寺体验古城文化,使回乡之旅成为一次文化之旅。

  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不仅有数以万计的展品和图片,而且通过5G和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街肆实景展示等,形象地讲述了大运河从春秋邗沟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以及始于春秋、拓展于秦汉、贯通于隋、取直于元、繁盛于明清、衰败于清末的发展脉络。随着申遗的成功,大运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诸多展馆中,我感到最神奇的是模拟运河航行的沙飞船。随着人流走进船舱,感觉航船在缓缓前行,两岸景物不停向后移动,在光与影的作用下,大运河显得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我们隐约感到身体也随着水流上下起伏。舱内很安静,许多人忙着拿手机拍照,这时响起一位女士的声音:“我有点晕船了。”好在航船很快就靠岸了,不知那位女士有没有因晕船而呕吐。

  大年初三,我们来到位于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这是扬州唯一一个纯渔民居住的小渔村。解放前,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难民聚居在这里,世代以船为家,打渔为生,全村曾拥有1000多条渔船。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渔民们上岸居住,近些年已发展成开展民俗旅游、弘扬渔文化的美丽乡村。这里大多数人至今还保留着山东、淮北一带的口音,在扬州极为独特。在村里的渔文化博览馆,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介绍了沿湖村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规划,解释了“鱼”和“渔”的相关知识,多角度展示了传统风俗、湖鲜美食、渔船渔具等渔民生活和渔文化。村里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在村中心有一法治广场和一个不小的图书室。游客来这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品尝湖鲜。我们来到一家规模较大的餐馆,里面已座无虚席。后来又走进村里的创业带头人开办的小马哥民俗饭店,女主人操着苏北口音说,今天准备的湖鲜已经被前面来的游客吃完了,只剩有腌制的食材。从交谈得知,他们来自徐州,已定居这里几十年。由于疫情,去年以来游客很少,经营惨淡,最近游客才开始增多。不过到今年四五月份,将会有大批游客来这里住宿吃饭、垂钓休闲,情况会好起来的。尽管已过吃午饭时间,主人仍热情地表示可以为我们现做。但由于没有心心念念的湖鲜,再加上天气寒冷,在湖区更觉得冷风刺骨,我们谢绝了主人的好意,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渔村。

  听说家乡复建了文汇阁,并将存放和展示新复印的全套《四库全书》,初五早饭后,我来到保障河边御码头附近探访。在离文汇阁原址不到100米的地方,只见一座三层的楼阁巍然矗立,气势宏大。正门上方有乾隆手书的“东壁流辉”四字,而顶层中央的“文汇阁”匾额和楼西面御碑亭的高大石碑则用红绸盖着,显示着它们即将掀起红盖头,正式和市民见面。扬州文汇阁是清七大藏书楼之一,又名御书楼,楼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后毁于战火。如今复建文汇阁,复印《四库全书》,实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大幸事。再向东不远处,是天宁寺,这里是康熙乾隆南巡时的行宫。寺内以前曾作为古玩市场,如今也整修一新,只是各大殿还未开放。寺内新设一处郑板桥纪念馆,倒是值得一看。走出天宁寺,一路经过新扩建的冶春茶社和新建成的红园花鸟市场,处处展现出这座古城的新貌。


  浓与淡

  感于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春节前,网上掀起一阵要求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的舆论风潮。不过,我们这次回乡,一进所在小区,就看见关于禁放的横幅,连续几天,也没有听见一声鞭炮响。由于天气奇冷,一到晚上,人们就窝在家里享受空调,小区里寂静无声,似乎与正在过年不相协调。我感到,人们所以感到过去的年味浓,一方面是我们的祖辈更恪守拜神、祭祖等一整套过年的传统风俗,使过年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更由于过年有丰盛的年夜饭等“好吃”的和鞭炮、花灯等“好玩”的,而这些“好吃”、“好玩”在平时清苦贫乏的物质生活的反衬下,给人的感受更加强烈。过年,更是我们儿时一年中最期待的最盛大的节日。如今,过年的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淡漠了,人们玩的方式改变且更加丰富了,过年的吃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年味更多的是融入到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的浓浓乡情、亲情之中。

  我们家亲情的释放在春节前就开始了。在扬州的妹妹寄来了富春店手工制作的包子,共有10个品种,其味道比网购的速冻包子好多了。在洛阳的姐姐寄来当地的名宴——水席大礼包,外甥女还特地寄来一盆牡丹花。我也给他们寄去苏南风味的特产礼盒。真得感谢顺丰快递,又大又重的一盆牡丹,由快递小哥送上门,打开包装,上面17个花骨朵完好无损。更可喜的是,经过我们阳光空调等各项催花措施,大年初一早上,有三朵花应时开放,金黄的花芯、粉红的花瓣、硕大的花冠,给新年增添不少喜庆。

  我在扬州的亲戚主要是表叔和妹妹一家。年初三早上,我们一家和妹妹妹夫请表叔在富春酒楼享受“皮包水”,妹妹家的孩子们年初一就和朋友相约去成都了。表叔每次和我们在一起都有聊不完的话题。他毕生从事教育,80多岁了,仍谈锋正健。我们交流了前段“阳康”的经历,从各自家庭情况谈到国内国际大事。表叔还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引得大家一阵哄笑。服务员见我们的交谈没完没了,忍不住拿出一把打包袋说,准备吃中午饭的客人已经到了,他们要赶紧收拾桌子。她还告诉我们,酒楼早上六点半就开门迎客,由于几天来早中晚客人一波接一波,他们也只好连轴转,没有时间休息。我们听了连忙收拾好东西,带着歉意离开了。

  我们原打算初四回常州,可妹妹妹夫执意要请我们再尝尝家乡的淮扬菜,由于外甥女他们初四晚间才能从成都回来,时间就定在初五中午。这次联系就餐的地方却让妹夫犯了难,原想定在富春饭店,可那里的包间早就被预订一空,其他饭店也一桌难求。幸亏妹夫长期在商业系统工作,餐饮行业关系多,最后在“聚贤庄”饭店落实一个包间。初五中午,两家人聚在一起,交流各自春节游玩的经历,年轻人还讨论起了下次一起去洛阳过年的初步打算,其乐融融。就餐毕,全体合影留念。

  饭后,和妹妹一家人挥手告别回常州。这次回乡之旅虽然结束了,但不舍的乡情、亲情还在延续,汽车后备箱里装着家乡的特产,我还特地购买了京果粉、京江脐、董糖、牛皮糖、四美酱菜等传统食品,那是我儿时过年的味道。

  (文史语言系 张济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