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气爽,枫红菊黄,车轮轻快,一路东往。在一个乍冷还暖,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朋友作了一次焦溪老街之游。
舜风舜水,焦店焦溪。焦溪老街位于常州东北角,地处武澄锡三地交界处的舜山下舜河旁,是舜帝住过的地方。从舜河而来的龙溪水穿街而过,向西南连接通往常州的北塘河,曾是老街商业繁茂时期的黄金水道。这是一座近700年的历史文明古镇,是常州地区保存水乡自然风貌最优美的古街巷,已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行列,吸引着多少闲情逸致,怀古怀旧的人们慕名而来。
焦溪老街的来历自有一段优美的民间故事。据说,元朝末年,江阴虞门桥秀才焦丙来往于长江、淮水之间,曾在淮安皇觉寺设馆教僧徒识字读经。其时,朱元璋在皇觉寺为僧,师从焦丙学文化。后朱元璋参加义军,逐鹿中原,建立明朝,想起老师焦丙,下诏征召,欲赐焦丙为官,焦丙不愿受官场束缚,回乡仍以教书为生。他在舜山旁的舜河岸边,筑舍隐居,设塾讲学,声望极高,在吸引众多学子聚居的同时,迎来了商家在此开店经营,形成了街市称焦店。之后一场大火,烧了沿街店铺,即民间歇后语所称“火烧排门一焦店”。于是商家以水(溪)克火(焦),改称焦店为焦溪,正合“水”为源之意。做生意须“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
焦溪的老街,老宅,清溪,小桥,组成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风景画,教你流连忘返。
老街,具有明清时代风格的典型代表建筑,多为联排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街市对合建筑,街道石板铺路,街屋一层前店后仓,二层楼上住人。传统店铺前的招牌亮丽夺目,店招字体各异,引人入胜。焦溪羊肉铺,二花脸猪糟扣肉,脚踏糕,青团子,是老街的金字招牌,其制作传人还在,制作工艺和配料也无失传,依旧散发着历史文化浓厚的气息。如今已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尤其是那碧青的糯米粉做成的青团子,像一块圆形的碧玉,晶莹剔透,内包各种馅心,糯香扑鼻,来焦溪的客人总要带些回家与家人共同品尝。
老宅,分布在街前街后。黄石山墙是这里的特色,石材多取材于舜山山脉的鹤山,山墙或有半人之高,或全部采用石块垒成,给人以一种敦实、厚重的稳定感,其建筑风格在朴素,不事张扬的外表下,却内藏着许多久违的新奇,如中式门楼,照壁,房檐和窗棂处的砖雕,木雕等。焦溪的名门贵族有承姓、奚姓等多家。观这些老宅的砖雕、木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卉无不精工细雕,造型优美,虽经风雨剥蚀,仍满具艺术享受。
一条龙溪清流,几座明清古桥。清溪和古桥给老街注入毓秀钟灵之气。老街伴水成巷,依水成市,循水成镇。水成街巷肌理,溪上拱桥高耸,麻石横跨,荟萃了几多水乡景观。特别一提的是,那龙溪河上的几座古桥,可叫你饱览一个个人文景观。青龙桥也称虞门桥,坐落于龙溪河东端,原属江阴地段,镇守武澄之界,是为焦丙故居,焦溪老街成因之所;三元桥,始建于1761年,桥身似一弯新月,“三元之名”取状元、会元、解元之意,祈这里人才辈出,官运亨通;中市桥,始建于1755年,桥心石上刻有漩水图案,桥栏石上刻着一只萌萌的石狮,给古桥平添了一股生气;咸安桥,始建于1856年,旧时桥旁设猪行,故也称猪行桥。焦溪特产二花脸猪由此闻名遐迩。旧时,焦溪的桥下河边,盛产蒲草,一片片一洼洼似碧青宝剑般的浦叶,秋后便由当地农民手工编织成一堆堆的蒲席和蒲包,畅销苏浙沪各地。
如今的老街,已退去焦溪建镇时的繁华,只为郑陆镇的一个村居。退去暄嚣留一份宁静;褪去纷扰,留一份清悠,可叫人寻一份静谧,寻一份远古,寻一份山水,导一份梦幻心境。临别老街,祈愿这“常州的周庄”可为更多人喜爱。
(文史语言系 钱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