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之一。纯天然的蚕丝是优质纺织品原材料之一,江浙皖三省尤以养蚕为农家诸多生财之道之一。蚕丝织品历来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中国丝绸长期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美誉。可以说,古代 “丝绸之路”的开辟离不开中国蚕丝的贡献 。
有机会亲历种桑养蚕,缘于我从小就生长在白荡河边。早年间,我们荡下村有三个生产小队,由于人多地少,人们不得不将种地以外的生计放在外出打工、跑水陆运输等其他谋生之道上。20世纪70年代初,我市南运河改道疏浚,拓宽加深了白荡河部分河段,从市内的广化桥民丰窑水系贯通了常州至牛塘桥方向的南运河主河道。自此,原属内河浜水域的白荡河变成了水上交通要道。
我们生产队所属的滩地属于新拓宽河段。河道开挖时挖掘出来的大量泥土堆到堤岸边的农田里,形成了不小的土丘,占地达几十亩之多,由于这种泥土属没有肥力的生土,不适合种粮种菜等。当时的队长是从苏北迁徙过来的孙文财,他为人憨厚,踏实肯干,还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因而理所当然地被选为队长。上任后的他除了带领社员种好粮田外,还开展多种经营,如建猪舍养猪,利用河塘养蚌育珍珠、养鱼、种西瓜等,一番操作下来,使社员的收益明显增加。面对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坡地,他和社员们商议是否可以种桑树养蚕,大家认为可以试试。说干就干,先去杭州买回了桑树苗种满了坡地。接着又盖了十间蚕舍,并联系当时的郊区多种经营畜牧站,请来蚕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经过几年摸索和辛苦劳作,桑树绿油油地长满了坡地。于是,我们开始了养蚕收茧的过程。
种桑养蚕是门技术活。要使养的蚕有足够和桑叶可食,就要对桑树栽培舍得花功夫,除草、施肥、防虫害等必须时刻当心。养蚕不光是个细致又很艰苦的活,而且技术性很高,同时对环境要求相当苛刻。一到养蚕季节,首先要对蚕舍房屋里里外外和用品用具进行消毒。自从蚕种进入,我们全队几十号人,个个起早晚睡地精心呵护蚕宝宝们,就像养了一群大胖儿子一样,不敢马虎半点。每天天刚一放亮,我们都要手持大竹篮,钻到布满露水的桑树林里,精心采集新鲜桑叶,为蚕宝宝们准备一天的食粮。
蚕舍里有用竹子架起来的蚕架,并且一层层地排列整齐,蚕架上放了几百个大匾,一层一层叠放着,光线、通风、湿度、温度都有专人关注。喂桑叶是定人、定时、定量。由于养蚕对环境要求很高,因此对进出蚕舍的人实行了严格管制,规定凡擦香粉的女人、做饭烧菜后身上沾有油脂味的人、抽了烟的男人等一概不能进入。
唐朝诗人杜荀鹤《蚕妇》一诗云:
粉色全无饥色加,
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
底事浑身着苎麻。
这是对旧时蚕农贫苦艰辛的真实写照。
春蚕饲养的整个过程都很细致,养蚕人必须日夜值班,时刻关注蚕宝宝们的动态,既要喂养好又要防止蚕病的发生,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病毒的传染,出现蚕群起初发育大小不齐,眠起不齐、变小、下癞、排黄褐色稀粪或污液,尾部粘黄色的现象,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倒蚕”而前功尽弃。经过近半个多月的精心饲养,待蚕宝宝长得通身发亮,食桑叶也明显减少,抬头蹿动不安时,说明它就要上栅了。
此时我们用稻麦的桔梗绞在一起做成一个20厘米左右高的蓬松栅架放进蚕篮,让蚕宝宝爬上去吐丝结茧。看着满满的蚕架上的蚕匾里布满了洁白胖胖蠢蠢欲动的蚕宝宝,此时社员们心中都乐开了花。蚕宝宝们一边口中吐着白丝,一边争先恐后地爬上草栅,逐渐安静地营造起了自己安乐窝。不两天工夫,洁白无瑕的蚕茧就布满了整个蚕架的上上下下,接下来就要抓紧时间采收蚕茧了。采收的蚕茧放在一个个大缸篮内,不能挤压,满满的一筐,也只有十来斤重。
蚕茧从采集到缫丝,时间很短,稍有耽搁,蚕茧内的蚕蛹就会变成蚕蛾自行破茧而出。这样,蚕丝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抽丝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附近没有茧行(收茧、抽丝的专门企业),必须运到牛塘镇。因此我们晚上收好茧,清晨就要挑上缸篮,天蒙蒙亮出发上午到达茧行交验货。由于当时没有像样的公路,又没有车辆运输工具,只能靠人力,大家一人挑一担,沿着运河,经陈渡桥,走南运河的纤道近二十公里的路程,要走四个小时左右。我记得有一次刚好送茧路上下了一场雨,运河边上的纤道是泥土路极其湿滑,由于肩上挑的担子不能落地,怕泥水会渗透进篮内污染了蚕茧从而降低品级,使收益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每人只能左右换肩挑着挑,再乏力也要不停地行走。说实话,二三十斤的担子平时感觉好像不显重,但挑的时间长了便会觉得沉甸甸的,尤其路途遥远不能歇脚更显吃力,对那时像我这样不满二十岁的人来说,还真是一番考验呢。我们一路艰难跋涉,浑身是汗地走到目的地交货后才如释重负,如同完成了神圣的使命。通过此事,让我真正领悟了“百步无轻担”老话的真实含义。
除了种桑养蚕经历之外,还有一些记忆中的趣事:比如桑树每年生长到初夏时节,枝干间会长出一簇簇犹如小葡萄样的果实——桑葚,也叫桑子。它萌长在桑树的叶杆之间,由青转红,成熟时为紫红色。桑葚软甜汁多,又不喷洒农药,就是一种很好的绿色水果,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对伤痛很有疗效。因此,每当桑葚成熟之际,就有不少小孩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溜进桑园去采食解馋。要是被人发现逮住想赖也赖不了,因为即便嘴上说没去采,但手上、嘴边留下的紫色的印记可不会说谎。大人之所以不让孩子进去采桑葚,是怕把桑树折断,影响了桑树的生长降低桑叶的产量,可见人们对桑树的呵护程度。
到了冬季,在修剪桑树之际,我们就会伺机拿一些剪下的枝条回家,将剥下的树皮洗净,放入灶台大锅加水同时放入一些大枣和冰糖慢煮。熬至大部分水蒸发掉时,再捞出桑树皮,余下的枣汤就可喝了,其味清香甘甜。这就是熬桑膏,很营养,既养生滋补,又能治疗陈旧伤痛,相比起现在的中药熬的补膏,经济实惠而又环保。
(文史语言系 巢焕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