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疫情在全国多点爆发,常州也成为重灾区。面对突发疫情,常州老年大学严格按照防疫要求,立即启动线上教学模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线上教育比较困难。所以网上授课,对于潘老师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为此,20310小提琴班潘晶老师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在腾讯会议预定了教学会议室,并将如何进入会议室的每一个步骤的截图,发到我们班群里面,并指导同学如何进去,有什么问题的话,她会及时教同学们。班长黄丽红还分别给每一位同学打电话,提醒每一位同学如何进会议室,到时候准时上网课。
“同学们好,能听到我的声音吗?能看到视频吗?”3月16日星期三的13点30分,潘老师画了一个淡淡的妆,显得格外美丽,准时出现在网上视频会议室。疫情下的第一次网课正式开始。
潘老师首先提醒每位同学矫正小提琴的音准,平时都是老师现场校音。由于小提琴教学的特殊性,网上授课很难看清手的指位、手型等,为此,老师十分耐心和细致地传授了三把位一弦和二弦的七首练习曲。视频授课结束后,潘老师又分别将练习曲目的示范视频发到班群里,便于同学们学习和练习。并嘱咐同学上传作业,要逐一点评,便于巩固和掌握新课程。
3月17日,看到班群里弹出潘老师发的短文:“大家好!目前我班小提琴的学习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音基本是准的、节奏没啥大问题,为什么拉出来始终不好听?久而久之也许你还认为,拉的不好听是因为练习还不够。久了就好了,其实不然,好不好听和熟练度并没有直接关系。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根本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如果最开始就错了,练久了只能越错越远。”
潘老师还提出了同学们需要改正的三方面缺点,使琴声变得好听。
一是身体乱晃,声音发虚 :每天练习空弦15分钟以上,练习目标:运弓平,直,稳,有的放矢的右手型,连惯性,拉实音量,拉干净音色。
二是音准七七八八,象外国人说中国话:每天练习音阶15分钟以上,左手手型正确,左肘跟上,把每个音拉准,仔细听,细细品。因为乐曲就是音阶和琶音组成的,这是底。
三是左手型不稳定,乱拧,左手框架没有成立:每天左手指练习15分钟以上:手型的正确性首先要保持,练习时手指的方向感,抬落的颗粒性要时时关注。力度、速度,清晰度逐步提升。
每当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潘老师总会及时发现,并指出如何练习和改进,帮助同学们不断提升小提琴水平。
疫情肆虐,对于老年人来讲,宅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幸好我们有潘老师和小提琴为伴,宅家的日子才不寂寞。愿疫情早日结束,你我安康!
(器乐系 丁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