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受前日晚间(12月22日)突如其来的发生在天宁区(北纬31.75度、东经120度)的4.2级地震惊吓而一夜惊魂未定,导致睡眠严重不足,累了,倦了,昨晚入梦了,梦中的我兴奋地剪着由日间热心的老年大学历史文化与经典解读班的郭玉琴班长赠送的剪纸稿。细想起来,对剪纸的爱好始于小学时代。七十年代中期是个物资相对缺乏的年代,更别说小家伙们的玩具了。那时,最常见的小女生游戏主要有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抓雀子(即扔沙包)等,所需的玩具则大多是由自己学大姐姐们的样子做的,而剪纸却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玩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一来,小孩子天性好动,能有耐心玩这本就不多;二是样稿来源少,获取不易。那时大家玩的剪纸准确地说应该是刻纸,因为没有合适的剪子可供使用。剪纸样稿的来源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同学那里得到;二是收集小报上的零星发布的剪纸作品。每当从同学处搞到,就会稀罕得跟得了什么宝贝似的,此后在校的那段时间,整颗心也就不淡定了,一心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只待放学铃声一响,便飞也似地跑回了家。待到家中,一放下书包,顾不上做家庭作业,艰难寻来薄纸,找一块平整处,熟练地将剪纸作品平铺在薄纸下,再在薄纸上面用铅笔努力均匀地拓下样稿。然后,将样稿放在玻璃上或铅笔盒盖上,用削铅笔的折叠小刀一下一下地用力刻着。或许是用力过猛,抑或是工具不适合,常常是一稍不留神便会刻断。最惨莫过于把一幅即将完成的剪纸作品刻成了残次品。每当此时,望着被铅粉染黑的双手,都会禁不住懊恼万分,以致几十年后再次接触剪纸时对用刀刻还是心有余悸。因此,对侥幸顺利完成了的作品自当倍加珍惜,通常会找一本旧书本夹上妥善保管起来,待第二天上学后去好友群显摆一下。这样的光景大概也就持续了大约二、三年的时间,以后随着课业负担的增加,便没再进行过。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一别数年,再次想起玩剪纸已是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是个难忘的日子。自获邵文虎老会长赠墨宝的那日有幸目睹了郭班长存留在手机里的几幅精雕细琢、素净典雅的青花瓷剪刻纸作品后,在万般羡慕的同时,一种久违的对剪纸的情感涌上了心头,于是有了重拾旧好的冲动。有道是:冲动不如行动。再拾剪纸前,为了挑战一下自我,我给自己定下了几条原则:1、所有线稿不得采用经网购或打印的现成作品,必须是由自己临摹而成,做到练习临摹绘画与剪纸两不误;2、线稿幅面控制在5寸照片大小以内,方便事后整理收藏;3、线稿内容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为主,寓教于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鉴于以前刀刻的失败经历,这次决定选择用剪子剪刻作品。很快,从家中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剪子中选中了一把小小的不锈钢材质修眉剪,其剪尖如针般尖细且长,剪切口锋利无比,颇为轻巧称手。在从网购买来了剪纸用红色卡纸后,我用一把剪、一枝笔、一块橡皮和一把裁纸小刀,开启了人生第二次剪纸模式。剪纸策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起先从网上搜索到了两套十二生肖剪纸画,一套是卡通版的,一套是常规版的,决定先从画面较简单的卡通版生肖剪纸开始,待直接在卡纸上描定线稿,然后动手下剪。起初,想着卡通版生肖剪纸画面较简单,应该没问题,剪了几下后却发现其实不然。由于幅面较小,图形线条间距相对紧凑,要想顺利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不,剪着剪着可就发现问题了:1、下剪太过用力,起剪处戳的洞口较大,造成纸张撕裂,这是总剪断线的原因之一;2、起、收剪处易起毛;3、剪弧线时剪口易卷起或拱起;4、小圆孔剪切口毛糙;5、体现动物等绒毛感的锯齿剪不易均匀等等。不甘心遇到问题就此搁浅,那就硬着头皮边剪边总结吧。随着剪纸次数的增加,我慢慢琢磨出一些方法:1、用左手食指抵在剪纸处下方,控制剪尖透纸深度;2、起剪时若线条旁有空白处,可先浅浅地横剪一刀,然后再依线剪,在
线末端过剪(即稍稍往前浅浅地剪上一点),这样,回剪后即能剪出漂亮光滑的线条;当线间距较小时,则可先采用“碎碎剪”法(即在剪尖垂直透过纸张后,先连续小剪几次),待剪刀行过一段距离后,可减小剪尖与纸张的夹角,进行常规剪;3、弧线剪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1)先采用“左拐”法剪,回剪采用“右拐”剪;2)起剪先采用“碎碎剪”法,待剪刀行过一段距离后,采用“潜行法”(即将剪身置于纸下,仅露剪尖)。当附近已有剪好的线段的话,应慎用此法;4、遇剪花蕊、动物眼睛等小圆孔时,可用左手食指抵住剪纸部位,待垂直入剪后先碎剪一、两下,然后微张剪刀口,在左手不断转动纸张的同时轻剪数下即可;5、同样,遇锯齿剪时,也需用左手抵住剪纸部位下方,右手将剪尖抵在食抵上,如游蛇般不停地轻微变换角度后下剪即可。剪纸的过程,耐得住性子、眼尖心细固然需要,合适的方法、左右手的协同配合则犹为重要。在日复一日持续的剪纸过程中,剪纸经验在不断丰富成长。在小粉的一连串“三姨奶好棒啊”、“三姨奶剪得越来越漂亮”的鼓励声中,剪纸情绪越发高涨,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将一日三餐劳作全都交付给了先生,每日自晨醒起,稍事梳洗后便忘情地投入剪纸中。餐桌上、地上、窗台旁及阳台上随处可见剪下的如繁星点点般的大大小小的纸屑,忘了今日几时几许,不知饥饿,眼中全然只有那一张张从无到有的巴掌大的剪纸作品。待到得意之时,就在微信上向亲友、同学群、好友轮番发送一下拍摄的作品照,好好地显摆了一下。为了更好地剪好纸,还特地买来了老花镜。结果经典画面出现了:只见一副老花镜松松夸夸地架在鼻梁上的我端坐在桌前认真剪纸,偶尔有事回应先生时则扭头通过眼镜上框瞥一下。先生打趣说现在的我就是一付活脱脱老奶奶做针线细活的样子。用一句话概括,即剪纸已近乎进入半疯魔状态,痴迷了。打开收集剪纸作品的相册,清点了一下,发现自打重新开剪以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竟然完成了二套不同版本的十二生肖、一套卡通琴棋书画四美图、一套7张皮影
剪纸、一套8张微形面具、一套十二月花卉、一套9张神话故事及56个民族全套剪纸,另外还有零星的如汤姆猫和杰瑞鼠等,共计百拾余幅剪纸画,真是收获颇丰啊,哈哈。相对于我的小型张,郭玉琴班长赠送的五幅剪纸样稿就像是“巨无霸”了。对付这样的剪纸,卷握第一反应,但这样一来左手除卷握则无法全方位抵到剪切部位,势必破坏纸张原有的平整挺括性,也就是说我以前的“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方法不再适用了。考虑一番后,我选择采用“开窗法”和“分次推进法”来解决问题,即在画面中选几处大的空白处,沿画面轮廓先剪掉一些多余部分,待完成图样中各元素(如花、鸟)的细小部分后,最后才完成整个外形轮廓的剪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游离于可固定部位外的一些细小部分不易受折损,整个剪纸显得挺括有型。好了,关于一把剪刀的疯狂叙述就先暂且告一段落。感谢郭班长的慷慨相赠与分享。关于剪纸,喜欢的你也可以尝试一下,有收获时别忘了分享哦。
(文史语言系朱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