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团、学会>>诗词>>信息动态>>文章内容
奔牛闸遗址的千年回想
金秋诗社校外活动之二
发布时间:2021-05-27    点击:    来源:原创

  一个周末下午,偕同金秋诗友与苏氏后裔,专程探访京杭大运河上的奔牛古闸遗址。

  奔牛是我国著名古镇,它的得名,据宋《咸淳毗陵志》引《舆地志》记载:“汉时,有金牛出山东石池,到曲阿(今丹阳),入栅断其道,牛因骤奔,故名。”这说明“奔牛”这一地名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奔牛镇是水路要冲,为漕运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000多年前就建有堰闸,称为奔牛堰、奔牛闸。因人们怀念金牛,于是在镇西运河南筑台纪念,故奔牛镇又有别号“金牛”、“金牛台”、“金牛里”。苏东坡、陆游等历朝名人都有咏叹奔牛的诗和文章。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苏东坡过常州赴杭州任职时,见奔牛闸已废,六月无水,他的诗中曾有“东来六月井无水,卧看古堰横奔牛”的名句。南宋诗人陆游曾撰《奔牛闸记》,发出了“苏常熟,天下足”的感叹。惜陆游所撰碑文已在1958年开浚大运河时被毁。

  奔牛闸遗址,位于奔牛镇万缘桥的北首,大运河畔奔牛老街。这里,仅有一幅简图,勾画了奔牛古闸两边的闸门,乃用水牛拉辘轳牵动绳索来启动两扇大闸门的开关,降河水或增河水的高低水平的。前人记载云:“九月八日,到奔牛堰宿,-------九日天晴,卯时越堰,左右各有辘轳五,以水牛十六头,左右各六头。”枯水时节,一次性过船量少,滞船情况应常发生。杨万里《过奔牛闸》就描述过此种情况:

  春雨未多河未涨,闸官惜水如金样。聚船久住下河湾,等待船齐不教放。

  忽然三板两板开,惊雷一声飞雪堆。众船遏水水不去,船底怒涛跳出来。

  下河半篙水欲满,上河两平势差缓。一行二十四楼船,相随过闸如鱼贯。

  又据陆游《常州奔牛闸记》云:

  岷山导江,行数千里,至广陵、丹阳之间,是为南北之冲,皆疏河以通食军饷。北为瓜州闸,入淮汴以至河洛。南为京口闸,历吴中以达浙江。而京口之东,有吕城闸,犹在丹阳境中。又东有奔牛闸,则隶常州武进县。以地势言之,自创为食军河时,是三闸已具矣。盖无之,则水不能节,水不节,则朝溢莫涸,安在其为餫也。苏翰林尝过奔牛,六月无水,有仰视古堰之叹。则水之苦涸固久,地志概述本末而不能详也。

  苏东坡坐船来往南北,皆必须经过奔牛闸。最后一次,是他海南北归,决定定居常州,时在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六月,正是遭逢枯水期。据何薳《春渚纪闻·坡仙之终》云:十五日,船赴常州,常州士绅钱世雄在城西迎候。据钱氏回忆:“再见于奔牛棣。先生独卧榻上。徐起谓某曰:万里生还及以后事相托也。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复一见,而决此痛难堪。余无言者久之,复曰:某前在海外,了得《易》《书》《论语》三书,今尽以付子,愿勿以示人,三十年后会有知者。应取藏筴欲开而鈅失匙。某曰:某获侍。”

  苏东坡晚年在常州奔牛棣将包括对《易经》在内的三书研究成果慎重托付给钱世雄,不应仅仅看着是私人间的相托之事,而应该看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件,是一件苏门之重大学术成果《易传》研究的流传有序、承前继后的学术史上的大事件。

  《苏氏易传>>共九卷,耗费了苏东坡一生许多精力,也可说是父子三人共同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中即记有:"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今蒙卦犹是辙解。"说明该书是父子三人合作而成,但也肯定了苏东坡的主要功绩,因为该书是他总撰而成。苏东坡二十一岁应试所作的<<御试重巽申命论>>中,他就对<<周易>>作了一些精辟论述,可见他青年时就开始研究<<周易>>。他写<<易传>>的主要时间是在两次贬官期间,在黄州时已基本完成,后在岭南惠州、儋州又进一步作了修改和补充。苏东坡写书很辛苦勤奋,正如他在<<夜梦>>诗中之感言:"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一样,意思是说孔子在<<易经>>上费了许多功夫,连串联竹简(当时无纸用竹片写书)的牛筋都被翻阅断了,而自已花的功夫比孔子还多,只有用更坚韧的犀牛皮来串联竹简了。

  <<苏氏易传>>脱稿后,只有一些朋友见过苏东坡的手写书,都极为赞赏。他逝世后,时下从钱世雄家传阅和抄写的人多了。钱世雄于是不惜放弃自己的诗文集的刻印出版,破家财开始刻印东坡易传。陆游《老学庵笔记》谓其书初遭元祐党禁,不敢显题轼名,故称“毗陵先生”,以轼终於常州故也。钱世雄根据他逝世于常州,雅称<<毗陵易传>>。也是以此而纪念他晚年将儒学三书研究成果托付给常州人氏的重要选择。

  因为<<毗陵易传>>是苏东坡父子对<<易经>>的认识与译解,所以首先应初步了解<<易经>>的主要内容。<<易经>>是殷周时著名的占筮书,既神秘又有一定哲理,所以不少人都在研究它。后人对<<易经>>作了许多解释,编写了不少"易传",汉人解易偏重象数,晋人解易偏重义理。到宋代解释<<易经>>更成风,如陈搏的<<先天图>>.<<无极图>>,欧阳修的<<易童子问>>,司马光的<<易说>>等等。苏东坡因"自恨不知数学",所以他撰之<<毗陵易传>>偏重于义理分析,走的是晋人王弼的路子。

  <<毗陵易传>>同其它"易传"所解释的<<易经>>,主要不同的地方有几点。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苏东坡解释道:"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苟且之意),强则日长,偷则日消。"他认为天之健并不是靠"刚",而是靠"不息",才能"日长"。<<易经>>六十四卦中有"蛊者事也"之说,苏东坡则认为:"夫蛊,非事也。以天下为无事而不事事,则后将不胜事矣,此蛊(一种毒虫) 之所以为事也。"意思是说毒虫本不是多大的事,但因天下为无事而生事,所以毒虫就为大事了。"巽"是八卦之一,代表风。苏东坡认为风总是在"不息"的运动,所以"巽而止蛊"。

  苏东坡还认为"阴阳相蕴(蓄)而生物,乾坤者,生生之祖也。"他还说:"刚柔相推而变化生"意思是阴柔阳刚对立的变化才能促进生。同时他还强调"刚柔变化本出于一",即有进则有退,有明则有晦(暗),进退与明晦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正如他在<<毗陵易传>>卷七中所云:"见其今之进也,而以为非向之退者,可乎?见其今之明也,而以为非向之晦者,可乎?圣人以进退观变化,以昼夜观刚柔,二观主无往而不一者也。"可见苏东坡已有对立与统一的认识。

  苏东坡在<<毗陵易传>>中还强调,不能满足间接获得的知识,而认为应同事物直接接触才能有真知灼见。他说:"古之言性者,如告瞽者,以其所不识也。瞽者未尝有见也,欲告之以是物,患其不识也,则又以一物状之,则又一物也,非是物矣。彼唯无见,故告之以一物不识,又可以多物患之乎?"这段文字主要讲"告(指听别人告知的)"与"见(指亲自见到的)"的作用和效果,所以"无见"是人仅凭别人"告"知,是很难准确认识事物的。苏东坡这种凡事需亲身体验才能得到真知的观点,也体现在他的诗文中 。如他游庐山时通过认真观察,才写出了著名的哲理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人评论<<毗陵易传>>的人很多,赞赏者大大多于批评者,现举三例于下:

  批评者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是以纯儒学而自称的理学家,他在<<杂学辩>>中指责苏东坡的<<毗陵易传>>是:"乃释老之说,圣人之言尝有是哉!"并说苏东坡之学是"杂学、异端"等。虽然他讲的是偏面之言且不实际,但"杂学"到也讲对了,苏东坡博览群书吸孔子、庄子、贾谊等等名家之长,确也可称是位知识渊博的"杂学"家了。

  与朱熹同时代的陆游对<<毗陵易传>却是相反的评价,陆游则认为"东坡汇百川支流,滴滴归原,而滔滔汩汩以出之,万斛不能量也!"肯定了苏东坡吸众家之长,有了"万斛不能量"之博识。他还批评朱熹说:"<<易>>道广大,非一人所能尽,坚守一家之说,未为得也。元晦(朱熹)尊程氏至矣,然其为说亦已大异,读者当自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毗陵易传>>的评价比较公允,"提要"中评价说:"推阐理势,言简易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盖大体近于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试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辫,是资启发。"肯定了苏东坡"多切人事"的特点,也就是结合现实而言,对读者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从上述评论中可以得知,倘若要研究苏东坡的思想,应把<<毗陵易传>>列入必读之书,因为该书提供了有关他世界观的重要资料。

  明代,因朱元璋推崇本家朱熹的理学,科举考试以朱熹注《四书》为根本,宋明理学大流行,掩盖了苏东坡的道脉。又自南宋起,东坡文章成为考试之范本,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的说法,推崇东坡的文脉。及至明代,唐荆川等学者提出“唐宋八大家”,直将苏氏三人归入“文章家”之列。至此,“苏学隐”而“苏文显”,连带对苏氏《易经》的研究成果的无视乃至抹杀,使得从孔孟、韩愈、欧阳修,苏轼及“四学士”“六君子”一脉儒学正宗“君子之道”,皆奄奄一息,少人传承了。

  自然,北宋末年,奔牛闸畔的苏家客船上,东坡向钱世雄托付《易经》等三书的重要事件,也无人重视了。

  这件常州景苏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学术大事件,现在应予重新评价,尤其应该重视苏东坡给常州留下的君子文化遗产。

  从常州地方文化看,第一,东坡文化是大运河(常州段)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品牌,是具备国家级、世界级的独一无二的影响力辐射力最强大的历史名牌。第二,东坡文化是近千年来的常州城市的“人文心灵”,具有极大的召唤力与吸引力。第三,东坡文化,特别是其君子文化,乃苏东坡留给常州的一份最重要最核心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常州最接地气、也最提品味的雅俗共赏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可以说,是一次相隔千年的知音对话,是一次一群“苏迷”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初夏时节,凉风一阵阵从宽阔的河面上吹拂过来,使人感到快慰。可惜,夕阳西下,金色的余霞铺满了向东流去的河水。到告别奔牛古闸遗址的时分了。再见!再见!但愿这段人文历史,还活在当代人的心底。

  (注:关于《东坡易传》的流传及重大成果,乃参考了多种研究文章,不一一注明了。此致谢意。)

  (文史语言系颜正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