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教师风采>>文章内容
“古诗词游学之旅”教学散记(上)
发布时间:2021-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辛丑暮春,天气回暖,草长莺飞。常州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系唐宋诗词班三年学习即将结束,毕业季已来临。师生们为增进友谊,扩大学习范围,激发更大的自学兴趣,开展了一次“古诗词游学之旅”的课外学习活动。游学内容丰富多彩,本文仅从教学古代文学的角度,撷取若干片断,谓之“散记”。

  仲雍墓道上的牌坊楹联

  仲雍墓位于常熟市虞山东麓,墓坐西朝东。四周巨石嵯峨,古柏林立,整个墓区占地约2160平方米。 是常熟有历史考证的最老古墓,距今约有3000余年,1956年10月18日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仲雍,又名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泰伯同奔南方(今无锡、常熟一带),并"断发纹身",与民同耕,立为句吴,泰伯无子,由仲雍继位,成为吴君,殁后葬于常熟乌目山,乌目山因而改名为虞山。

  仲雍墓墓门在山麓下,为乾隆年间所建,刻"敕建先贤仲雍墓门",其后为"清权祠",专祀仲雍。第二道牌坊横额"南国友恭",背刻"让国同心"。再上面的牌坊横额为"先贤虞仲墓",背刻"至德齐光",均建于乾隆年间。墓穴留有三块墓碑,居中者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为明代遗物。其中一副楹联,引发师生们的极大兴趣。楹联云: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清权、夷惠”两词是理解的难点。

  赵凤清从手机网上搜索到“清权”的确解:

  孔子对泰伯、虞仲的让国之举大为赞赏。《论语·泰伯》篇载,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认为,泰伯之德,也可以有天下,故称之为“让天下”;周经季历、文王、武王三人相传而终得天下,此皆泰伯所让,故谓之“三让”。《论语·微子》篇载,子谓虞仲“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放言,是弃言的意思,即放弃言谈,不论世事,默默无闻,与让国退隐一致;中zhòng,符合的意思;权,权宜、权通的意思。虞仲为让国于季历,南奔荆蛮,又断发纹身,表示不再回故国为政,其不慕君主之位,淡泊名利之得,隐居独善,持身高洁,行为合乎道之清。泰伯、仲雍来到古吴之地,得到土著居民的尊敬与爱戴,泰伯被拥立为吴君,泰伯死,无子,虞仲继兄为吴君,此可知其隐居自废,不是真的遗世超尘,乃不与兄长竞争,又一次谦让,这是权宜之道。

  而对“夷惠”一词,未有确解。我始解为古代人名伯夷,柳下惠。大家以为对联上下词性不同,应作动词解,才好。但苦于一时智穷,未有佳解。后来,我从人名典故的功能上思考,可理解为“处、退”动词解。伯夷,应是夷逸。下联的意思是说仲雍的高风亮节 足以与古代逸士贤人夷逸、柳下惠相提并论,既能放弃高位,又能降志辱身,忍辱负重,甘 受委屈,因而千秋万代受到人们的称颂。联中的“侔”意为相等、等同;夷逸 不贪名位,不愿做官,被孔子赞为贤人,孔子在《论语.微子》篇中曾夸奖说:“虞仲,夷逸, 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联语中“惠”是指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惠,孔子称赞说:“柳下 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在孔子的这些话中,隐括了孔子对仲雍的高度评价和他对仲雍这种 “清廉淡泊,礼让权宜”精神的充 分肯定和赞扬。从牌坊所题书的 联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仲雍在世 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高,从中可窥 见中国古代民风民俗之一斑。夷逸、柳下惠,古隐士也,退居林下,处于岩穴,无求名利荣华富贵,可谓之“处、退”。此指仲雍的行为是在处、退之中。此解,不知确乎?

  兴福寺与常建诗

  兴福寺景色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南齐延兴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在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至今仍完整无损。兴福寺颇多古今名大家题咏,常建以下,诗则有唐吴融;宋李光、真山民;明吴讷;清钱谦益、吴伟业、翁同龢、陈三立、杨云史等诸人之作。缁流作者则有宋居简、仲殊;明法乘;清格庵;近代应慈、持松,皆名僧也。文则有唐皮日休之记;宋仲殊之记;明屠隆之碑;清钱谦益之记、汪应铨之记、翁心存之记等。皆辑于《兴福寺志》,展是一编,如入宝山,时逢异境。

  在古今名人题咏中,不能不说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名列榜首。就像苏州寒山寺与唐诗人张继的关系一样,兴福寺如今的兴盛,也是依托了常建的名诗。诗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馀钟罄声。" 常建的名诗,经过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又成为名碑,现在置于新修造的碑亭中。

  我们师生也是慕名前往观赏。在旅游车上,我已和周伟对此诗的魅力,进行了探讨。走进兴福寺山门,可以看到一副妙联:“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妙联乃翁同龢所撰,原在岭南云封寺,现移入虞山兴福寺)。此联似乎含有常建诗的奥秘。更坚定了我对此诗禅意的理解。此诗的奥秘在“空寂”二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句中,藏有禅意。上句写山林景色自美,鸟儿自在啼鸣,诗人用一“悦”字,使两者联在一起,突出了美好的“山光”使鸟的天性得到满足,因而喜悦,此中就包含诗人常建主观上的体悟与发现。人摆脱了喧嚣扰攘的外在环境,放下了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或郁闷或忧愁,沉浸在美好的自然景色之中,感受到自然界万物自在,心中也有一种喜悦之感自然而然地产生。此刻,耳听鸟鸣,鸟儿似也向诗人传送出它们的喜悦之情。下句写水潭清澈而平静,虞山才能倒影其中,因而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内摹仿”的活动,渐渐趋于平静、安宁,达到“空人心”的境界。这就是禅意“寂照”的象征性表达。禅学认为,真理的本性乃“空寂”,‘空寂’乃智慧,具有“观照”万物的作用,所以称为‘寂照’。用“潭影”喻指“寂照”很常见。但是,一般是直指,以说理为主。而常见的诗句却是含而不露,以写景为主,在情景交融中,使人感悟到“寂照”的禅意。

  另外,学员还对此诗不合格律之处提出询问。如颔联不对仗,如三平脚、三仄脚,都一一作了解释,前者乃“孤雁出群”句,后者乃“隔句救”。米芾的书写中也不合律之处。:初日明高林,明字出律,照字好。万籁此都寂,“都”孤平。实际上,“此俱”与“钟磬”也是隔句救。

  这次教学,面对山光(虞山草木之光)潭影(空心潭之山光云影),面对破山寺,面对米芾书写的常建五律诗,从诗涵禅意,从五律规范,都在现场一一作了讲解。

  翁同龢与晚清“同光体”宋诗派来到江南福地常熟,便直奔最向往的地方——翁氏故居。走到书院街中段便是翁家巷门,这是常熟古城内一条普通的小巷,和读书台仅仅一街之隔,与对面喧嚣的大马路相比,这儿明显幽静了很多,翁同龢纪念馆就座落在这条狭窄的小巷内。巷口立有一座石坊,上刻“状元坊”三个大字。进巷二三十米便可见粉墙黛瓦的古式建筑,这是一座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名门望族宅第。简朴的石库门上镌刻着由当代藏书家、翁同龢的五世孙翁兴庆题写的“翁氏故居”砖雕横匾,门旁挂一块木制竖匾,“翁同龢纪念馆”六个字由爱新觉罗·溥杰题写。

  翁同龢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现辟为翁同龢纪念馆。据史料记载,此处建筑始建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曾几易其主。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购得。它是一座一所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其中主厅“彩衣堂”,有江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包袱锦彩画,集雕、塑、绘于一体,内容丰富,艺术价值极高。馆内有介绍翁同龢生平事迹和翁氏一门书法等展览。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翁同龢作为近代史上常熟第一人的政治家形象。

  同光体宋诗派,指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陈三立、陈衍、郑孝胥等人的共同“瓣香双井(黄庭坚),希踪二陈(陈师道、陈与义)”的“宗宋”诗风。作为“同、光”两帝的老师,翁同龢虽然非其主将,但晚年的诗歌也深深染上了同时代诗风的色彩。窥一斑而知全豹。

  先从彩衣堂上一副楹联观赏起: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从宋诗的人文生活的特点看,翁联非常强调家族子弟们的“读书”价值;从宋诗的多用人文议论看,全联全是议论,突出“绵世泽、振家声”的途径,一是道德修养,强调“为善”;二是文化修养,强调“读书”。

  杨柳依依木四围,垂竿不为鳜鱼肥。       蜑船万里扶南水,回首松南旧钓矶。

  这是一首送别诗。宋诗讲究用典,晚清“同光体”诗也是如此。“杨柳依依”出自《诗经·采薇》“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借景抒情,木犹如此,依依不舍,人何以堪?“鳜鱼肥”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抒发的是归隐志趣,而翁诗却用一“不为”予以否定了,“垂竿,钓矶”,用的是东汉严子陵隐逸的故事。如齐己《严陵钓台》“夫子垂竿处,空江照古台”;如郎士元《送孙愿》“若访新安路,严陵有钓矶。”翁诗乃反用之,告别‘垂竿钓矶’,即告别隐逸生涯,去“万里扶南”(即清代岭南广西扶南县)赴任做官了。

  再观赏一首词作:浣溪沙·谢家桥小泊待潮 , 错认秦淮夜顶潮,牵船辛苦且停桡,水花风柳谢家桥。  病骨不禁春后冷,愁怀难向酒杯消,却怜燕子未归巢。

  一般解读,认为是翁氏借景抒怀,景乃在江南谢家桥停舟小泊待夜潮水至而夜航,情乃“愁怀”也。但如果联系清光绪二十四年春,被帝后慈禧下诏开缺回籍,并革职软禁一大事,乃可正解矣。此年八月,慈禧政变成功,光绪也软禁瀛台。从另一艺术角度——比兴来看,恰如《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在荣禧堂看到的一幅“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样,“待潮”者,乃等待返回清朝拜见光绪帝也。此乃翁氏的冷春残梦也,只能是一个可怜的“未归巢”的“燕子”。

  根据现代学者的概括,“同光体”所继承的宋诗,大约有六大特点:一曰人文生活之意象;二曰语言材料之典故;三曰文化资源之议论;四曰人文修养之境界;五曰形象创造之诗艺;六曰思想融合之格局。从翁同龢的诗词里,似乎能窥见其奥秘也。

  (未完待续)

  (文史语言系颜正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