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系科动态>>文章内容
常熟游学记略
发布时间:2021-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4月23日常州市老年大学吴地文化班及诗词班共48名学员,赴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游学。常熟地处吴文化的核心区域,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吴文化历史遗迹。常州与常熟有着历史渊源。常州之名,始于常熟。隋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常州市老年大学吴地文化班在去年的课堂教学中,就专门安排了常熟历史文化这一教学内容。因为去年“新冠”疫情严重,不能外出。一直等待到如今疫情缓和,学员们迫切要求游学考察。于是在4月23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参观考察常熟吴文化遗存的游学活动。

  常熟虞山海拔261米,东端蜿蜒入古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称。“山不住高。有仙則名。”商末周太公之子泰伯、虞仲兄弟让国南奔,建勾吴国,虞仲去世后葬此山,遂名为“虞山”。常熟人文景观的园、寺、台、亭、墓大都在虞山及周边。如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和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名人墓众多,是常熟胜迹的一大特色,标志着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

  天公作美,连日阴雨居然放晴,游学的第一站是号称江南四大名刹、位于虞山北岭下著名古刹破山兴福寺。兴福寺始建于南朝,萧梁时建大殿,发现一石隆起,左看似“兴”字,右看似“福”字,取其祥瑞,取名兴福寺。唐代有黑白二龙交斗,冲破溪涧,寺在涧边,所以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兴福寺是典型的园林式寺院,寺庙依山而建,寺内林森幽静,庭院移步换景,玲珑可人。唐代诗人常建所作《题破山寺后禅院》流传千古。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旭日初升,光照林木。诗人在清晨登山入寺,信步漫游,禅院幽境,随所感触,神来之笔,信手拈来,自然超妙,意境极佳。

  这首诗在课堂教学时已经讲过,学员来到古木深幽的千年古寺,一边欣赏着镶嵌在后园墙壁上由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手书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碑,一边诵读品味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古诗意境。雨后初晴,一只头带着冠儿、羽毛黑白相间漂亮的小鸟,在山潭池面降临鸣叫,学员即刻缓步轻声,拿出手机相机拍摄。此时此景,学员们深切感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境,不知不觉融入到《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情画意中去了。

  中午在兴福寺旁富有山野园林式的面馆品尝了著名的素斋“蕈油面”。这是用虞山野生的松蕈熬制的汤料面,野蕈特有的香鲜可口不由得使人食欲大增,一碗面下肚又去免费添了一碗,吃饱为止。几十张餐桌就摆放在一片小树林之中,其中不乏百年古木,食客坐拥野趣,悠闲地品尝美食、喝茶,打牌,欣赏山林美景,不亦乐乎。

  午饭后来到虞山东麓,此地是虞山森林公园人口处,旁有仲雍墓。仲雍,又名虞仲,泰伯无子,由弟仲雍继位,成为第二代吴君,殁后葬于此,故名虞山。吴国第五代国君周章,卒后葬于常熟虞山,在其高祖仲雍墓旁。

  虞山东麓言子墓,初建于西汉,经历代修建,乃有今日宏大规模。言子,名偃,字子游,常熟人,曾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为孔子72得意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言偃勤奋好学,以文学见长,学成南归,道启东南,被尊为“南方夫子”。

  常熟翁同龢被称为“状元宰相”、“两代帝师”,晚清政治家。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翁同龢纪念馆坐落在古城区翁家巷,系由翁氏故居修缮辟设而成,并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翁氏故居是一所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其中的主体建筑“彩衣堂”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学的最后一站是曾赵园。曾园、赵园是相互毗邻的私家园林原虚廓园、水吾园的合称。2005年两园经过修整合并对外开放,并称曾赵园。园皆以水景环池而筑,参差错落,布局得体,以水景取胜,又处处借景虞山,水光山色,具有浓郁的人文艺术特色,成为江南古典园林中独领风采的佼佼者。赵园,又名水吾园,建于清同治光绪间,原亦为明万历间监察御史钱岱“小辋川”园林部分遗址,清嘉庆间邑人吴峻基在此种竹养鱼,池塘一片,荷香数里。故名“水园”。同治、光绪间,园归辞官寓居常熟的常州阳湖人赵烈文,将园重加修治,筑“天放楼”、“能静居”、“柳风桥”、“静溪”、“梅泉志胜”、“似舫”及两座假山,遂成为江南名园。此园在造园艺术上,充分以水为主体,景点皆环池而筑,参差错落,巧而得体。民国后此园曾归武进盛宣怀。

  曾园,原称虚廓园,清同治时为曾家所购置,由清光绪刑部郎中曾之撰营建为家园,向为江南著名古典园林,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曾朴曾在园中度过他的少年和晚年,园中建有“曾朴纪念馆”。曾园景点荟萃,琳琅满目,以归耕课读庐、水天闲话、君子长生室等十六景闻名远近,而其中誉为“双宝”的古红豆树与香樟树则是明代“小辋川”园林遗物,至今依然生机勃发,弥足珍贵。学员四人合抱才勉强合围住香樟粗大的树身。更令学员感兴趣的是曾朴纪念馆院子里一棵350多年其貌不扬的红豆树。学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唐朝诗人王维所描写的流传千古的红豆树?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我曾经在课堂上专门讲述吟诵过这首诗,并展示美丽鲜艳的由红豆制作的工艺品照片。现在这个季节正是红豆“春来发几枝”的时候,学员们哼着“红豆生南国”,纷纷与红豆树合影。红豆树每年5月初发芽,一个月后开花,10月秋熟采摘。其叶如槐,其荚如豆,大若芡肉,形如心房,颜色殷红。古人赋予相思的象征,故名“相思子”。学员们在红豆树下春心萌动,“聊发少年狂”,什么时候可以采撷红豆?我笑道要待缘分。因为红豆树开花和结果没有一定规律,即使开花后也不一定结果,因此红豆树种子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到“愿君多采撷”季节,我们再来与红豆树合影,了却“此物最相思”的心愿吧。

  一天的游学累并快乐着,时近傍晚,天空不时的飘洒一些小小的雨花,敦促我们归去。归途中学员兴致勃勃,议论着这次游学的收获,期待着下一次的游学。 (文史语言系范炎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