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教师风采>>文章内容
惠山访古记
发布时间:2020-11-11    点击:    来源:文史语言系

      庚子立冬节前夕,常州老年大学金秋诗社组织部分师生开展了一次走出校门、走向山野、走近名人古迹的人文访古采风活动。

       这次活动是将课内学习宋代诗词与课外寻访苏东坡、秦少游的遗迹相结合的尝试,是一种带有“体验式”的古代诗词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老年学员的人文教学尝试。

       目的地是江南惠山。惠山,今日虽已单属无锡,但在近代以前乃至宋代,皆属常州府管辖的范围。此行,有一种乡里乡亲的感觉。

       据文献记载,惠山,又名西神山、九龙山、冠龙山、惠泉山。晋代时,西域僧人慧照来此山传播佛法,与江南名贤交游。后人风雅,以慧照之“慧”改名此山,又“慧”“惠”形音相似,俗称“惠山”,沿用至今。唐代陆羽《惠山寺记》云:“山有九陇,若龙之偃卧然。”

       我们的第一项访古活动是攀登惠山二茅峰,寻访并凭吊宋代婉约派词宗秦观之坟茔。一行十人,从惠山西麓的森林公园入口处开始,沿盘山公路而上,一路上只有少量的本地登山爱好者,未遇寻访古迹者,行走一个多小时,在二茅峰附近找到了秦观墓。山路南侧,高耸一石牌坊,上书“秦观墓”三个大字,两侧有楹联:“记得踵三隐,岩阿相与邻。”“三隐”似指唐代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此三人,苏东坡赞曰“萧然有出尘之姿”。路边草丛中有一块观赏石,上面刻有秦观《满庭芳》首句“山抹微云”。

秦观(1049-1100917),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妻子为徐文美。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儒客大家,学者称为淮海居士。

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复命为宣德郎,放还横州,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作为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秦观一生仕途坎坷。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 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二茅峰南坡,牌坊后面,即是较陡的崖壁,树丛中有一条曲折的幽径,是就地取材,用碎黄石随意铺就的,高低不平。大家相互照应,走进幽径。转了一个小湾,就看见了墓冢。一个半圆形的墓园,前有碑亭,碑上补刻有一篇《建炎四年诰》,是为秦观“平反昭雪”的文章。碑亭两旁立有数块石碑,分别刻有秦观的著名词章,后人的凭吊诗词,家族后裔的修缮记等。登上七级台阶,有一石炉;再向上,即是墓碑,红字竖写“秦龙图墓”四个       颜体字。矮矮的坟墓上,长满了碧青的兰草,右侧后,竟然藏有一小池塘,半池山水,铺满了秋叶。虽已深秋,但松篁环绕,一片绿意葱茏。大家上前致意拜谒,有人拿出两只金黄的甘橘,权作祭品,放在供桌上,表达致敬之意。此墓,已升级为省文保单位。应能告慰九泉之下的秦龙图学士的英灵了。

       诗友此行,虽然花费了三小时多,但收获颇丰,凭吊诗词精彩纷呈:

踏莎行·秋日谒秦观墓游惠山古镇有感

路远山高,林深岩宕,竹篁松荫兰馨傍。

词宗千载此长眠,心香一瓣君前仰。

陆览彩舆,池观画桨,泉流凤谷游园暢。

龙图倘若梦醒时,定当援笔新词创。(沙春元)

      

登惠山谒秦观墓

岩阿孤冢草离离,翁媪秋登读石碑。

寂寞缠绵多隐语,清新婉约少游词。(周伟)


登惠山谒秦观墓

二峰南麓斜阳暮,翠柏青松隐古坟。

婉约词宗千载颂,慕名寻迹祭贤君。(郭晓冰)


千秋岁  谒秦观墓

步韵颜老师《千秋岁(步秦观格)

九峰苍岭,黄石阶幽静。漫枯叶,淹徯径。                                                         

密林碑刻立,冥寂无声咏。兰松茂,华光抖落疏疏影。

开启新词境,婉约登高顶。吟秦曲,思方醒。                                                     

柔风时抚拍,闲鹤追纷竞。霜雪白,飞云空碧怀憧憬。(徐卫建)


千秋岁(仿秦观格)

庚子晚秋,与常州金秋诗社诸诗友,登惠山凭吊秦龙图墓。

惠山重岭,空谷低回静。披坠叶,穿幽径。

龙图碑又立,兰草青青咏。

松竹茂,碧云绕墓千千影。

婉约开新境,千载登峰顶。君一曲,秋风醒。

太湖轻浪拍,野鸟苍穹竞。

天际白,芳思渐老存憧憬。(颜正源)


踏莎行·秋登惠山谒秦观古墓

秋野疏林,霜天阔路。凌空紫壁烟篁处。

兰馨碑碣静无声,云亭拜谒淮公墓。

砚落清泓,风吟檀楮。弦歌婉约怆然去。

惠泉有韵问迷津,湖山寄暢千帆渡。(沈丽)


谒秦观墓

苍碑孤冢没蒿莱,婉约高名素敬哉。

细竹闻风留客梦,疏松见日负尘埃。

半潭清水丛茅老,三尺黄泥杂树哀。

谒奠未能倾一酹,聊将刍草奉茔台。(陆振光)


谒秦观墓

金风玉露醉茅峰,千啭乌啼野卉红。

半亩诗田连翠竹,一池明镜映苍穹。

紫藤石上微烟墨,黄土垅前残酒盅。

似水柔情朝暮望,佳期长梦鹊桥东。(蒋为民)


谒秦观墓

微云一抹惠山坳,几個痴人兴致高。

缥缈盂城怀胜迹,殷勤学子诵离骚。

词吟婉约悠扬笛,墨绽豪雄陶醉醪。

若是两情能弄巧,欣邀玉局太虚遨。(杨企南)

(注:首字借用邻韵。)

       我们的第二项访古活动是走进惠山寺,寻访“天下第一泉”,在名泉胜境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见个面。

       慧照长老虽然建造了惠山寺,却未发现惠山泉。此泉在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由无锡县令敬澄开凿。著名诗人李绅赞其“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据唐代文士张又新《煎茶水记》云:湖州太守李季卿询问天下水之优劣于陆羽,陆羽答曰:“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共品出二十水。由此奠定了“天下第二泉”的名声。自唐以下,赏惠山泉水者不计其数,独苏东坡名声最显。苏东坡云:“惠山寺东为观泉亭,堂曰漪澜,泉在亭中,二井石甃相去咫尺,方圆异形。汲者多由圆井,盖方动圆静,静清而动浊也。流过漪澜,从石龙口中出,下赴大池者,有士气,不可汲。泉流冬夏不涸,张又新品为天下第二泉。”至今,其地理形势未有大变。

熙宁六年冬,苏轼沿漕运北上賑灾,顺道拜访惠山寺。钱道人陪同苏轼登上惠山绝顶,观望太湖风景;苏轼端出珍藏的极品茶——小团龙凤茶与之共享,以示尊敬和友好,并赋诗一首《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望太湖》,其中颔联乃名句也: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今人津津乐道的“二泉映月”,其典出于此也。无一丝纤尘的碧空上,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倒映在澄澈透明的二泉之水中。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且慢,苏轼的诗意并不仅此薄薄的一层。苏轼是把用泉水烹茗茶的口头语转化成诗的语言。

“小团月”是指小团龙凤茶。据欧阳修《归田录》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小团”茶,乃朝廷贡品。“其品绝精”,价格昂贵,数量极少。只有帝王、贵族、高官才能享受到如此佳茗。

       但是,仅有佳茗,而无新泉活水,烹煎之茶也是难以入口的。惠山泉名扬天下,代代相传。苏轼闻名久矣,趁公干之余暇,赴名刹惠山寺谒好友钱安道之弟钱道人,舀一勺清澈之石泉,烹天下佳茗——小团龙凤茶,说禅论佛,得一日之清闲,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独携”,一指唯有他才具有“小团”茶;二指他身上仅携有“小团”茶。“来试”,指他慕名而来,首次品赏天下第二泉。名泉烹佳茗,真名不虚传也。

       我们诗友在此流连、观赏、拍照、交谈、沉思、有悟,妙句不断从心中、口中流出,落在纸上、网上,如:

秋日访惠山泉

久慕坡公味,来观第二泉。

方圆还可蓄,深浅尚无迁。

苍石流平转,空缝响渺绵。

漪澜堂上客,千載品清妍。

       此次活动,既登山凭吊了秦少游墓冢,又观泉怀想了苏东坡的当年风貌,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吟出了美妙的诗章。

                                                        (阳湖散人        供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