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潘的的音乐之路
器乐系 胡存怀
还是在几年前,和爱好音乐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知道常州音坛有个名人叫潘的,但从未晤面。直到去年六月,他来到老年大学民乐队任指挥,得以相见。果不其然,其魁梧的身材、稳健的步伐、略带黝色又严肃的脸庞,给人以一种气宇轩昂的感觉,而后脑勺那一小把马尾辫,则透出了艺术家的气息。
潘的父亲潘恒信原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管弦乐团的首席管乐器演奏家,长笛、竹笛、唢呐等吹奏乐器样样精通,曾与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严冷宾有多次合作,并参加了《柳堡的故事》等电影音乐的配音录制。文革前其父与首席大提琴演奏家张义龙转业到戚机厂文工团。他既会作曲,又会编器,使文工团的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凡参赛会演,屡屡得头奖,使之成为铁路系统、江苏省内影响较大的一支企业艺术团体。由此父亲的名声越来越大,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大老潘。在家里,父亲收藏了许多中外名曲的胶木唱片,在老式留声机上播放时,潘的也总会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从小在父亲音乐艺术氛围的熏陶下,潘的的音乐天赋很快就显现出来。197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常州文艺学校,在校期间刻苦努力地学习了以大提琴为主的各种乐器,从此走向了与音乐结缘之路。七十年代初常州成立的歌舞团,就是以艺校学生为骨干的,潘的是首批进入歌舞团的优秀学员。
后来,潘的在常州京剧团、沪剧团、锡剧团等多个艺术团体中任器乐手和指挥,随团到各地参加演出,并多次参加全国会演。这段经历为潘的打下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果说,潘的早期的艺术生涯多与戏曲相关的话,进入2000年后,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开始把艺术的重点转向交响音乐和民乐,并开始了指挥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一般来说,指挥在步入指挥家行列前,正是以乐器演奏开始自已的音乐生涯的,潘的也不列外。2003年3月,常州成立华音交响乐团和春之韵民族乐团,即现在的华音民族爱乐乐团的前身,潘的担任二个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演奏过无数的中外乐曲。2013年,由资深音乐人余杰任首席指挥,潘的为常任指挥。
常州市华音爱乐乐团在常州音坛是一个颇有影响的音乐艺术团体,潘的在任指挥期间,已记不清演出了多少场次。除了在剧场正规演出外,他们深入部队、学校、企业、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进行交流和义演公益活动。除指挥外,潘的经常参插其间演奏大提琴,《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菊花台》、《鸿雁》等曲目,在它的娴熟演奏下,把大提琴沉稳安详、低调柔和又不失激情的音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2年,他率团参加了在南京的省级比赛,取得了业余组的一等奖,不久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长三角地区民乐丝竹比赛,同样取得了一等奖。2014年和2015年,在大剧院指挥演出了二场音乐会,其中唢呐交响协奏曲《梁山随想曲》和古筝交响协奏曲《六月雪》在常州音坛引起轰动。2016年在他指挥下,还是在大剧院成功举办了《爱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大型义学助演公益音乐会。为此他还被邀请上电视台接受记者对他的采访直播。
潘的在音乐上取得的艺术成就,还得益于与名家的交流合作与学习。例如中央乐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刘淑珍,从常州走出去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二胡演奏家、二胡教学家赵寒阳,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作曲家张晓峰,资深指挥家余杰等。上面提到的演出曲目《梁山随想曲》和《六月雪》,就是由作曲家张晓峰创作的,之前潘的等与张晓峰一起,就二首曲子的主题情感、器乐声部的配器和总谱,进行多次研究讨论和无数次的排练磨合,最终定稿。那次的演出,《梁山随想曲》豪爽悲壮,《六月雪》回肠荡气,谢幕时观众掌声热烈响起,张晓峰登台激动不已,他説:你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愿望。
去年六月,潘的受命任常州老年大学民乐队指挥,正面临不久就要参加市里的一场大型演出活动,且为歌手伴奏的歌曲《我为共产主义奉献青春》和民乐合奏曲《花好月圆》在演奏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他有规范的教学、有章法的训练下,很快把乐队磨合在他的指挥棒下,这是他执棒常州老年大学民乐队后的第一次成功亮相。此后又排练演出了难度更大的《红花遍地开》,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都说指挥是乐队的灵魂,潘的就是一个能让乐手懂得音乐灵魂的人,他说:要让乐手懂得自己的指挥理念,必需自己首先要吃透所排练曲子的背景、内函和主题,音乐是没有语言的艺术,要凭自己的感悟发挥想像,要把各声部的分谱和总谱熟记于心,指挥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他对乐手们的音准和节拍要求极其严格,说这二点是最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在掌握好这二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技巧的提高和情感的投入。
在排练上,潘的也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过去听说过他父亲主张分谱的声部,要能撇开主旋律进行演奏,才能体现出水平来。如今潘的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老年大学的乐队中,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说:搞乐器没有㨗径可走,惟有多练、多听。为此他还利用微信的平台经常与队员们交流流,最近的发帖《乐器弟子规》,对队员如何学好乐器帮助很大。
潘的对我说:对音乐的爱好是一生的追求。是的,他在实践探索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指挥风格,老年大学民乐队的队员们都会在他指挥的神情中感觉到,他的指挥简洁自然,情感适度,时而象汩汩细流,时而如奔腾的波涛,华美的音色、动听的旋律就从他的棒间流淌开来,流入心田。
常州老年大学是一座艺术殿堂,它不但能培育人材,还为有才华的人提供施展智慧、奉献艺能的平台。我们相信,老年大学民乐队会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潘的老师的带领下,更加团结、更加刻苦,也一定会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我们祝愿潘的老师在音乐艺术的道路上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