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交谊舞教学改革初探
舞蹈健身系 陆宁宁
交谊舞融艺术、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20多年来,常州市热衷于跳交谊舞的大约有10万人次,鼎盛期间大约有200多家舞厅,但大多数人的跳法都局限于舞厅舞,舞姿不优美,舞步也不规范,全国的交谊舞也跳法不一,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比较规范的教学方法。交谊舞仍然存在着娱乐化、低质化的倾向,如何改变现状,是一个值得探讨、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常州老年大学作为全国示范学校,办学实力强,专业设置多,业界影响大。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理想。为此,学校将2018年定为课程改革建设年。校领导特别强调,我们做的是老年教育,不是自娱自乐,各系部的专业教学应该全面贯彻老年教育的办学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向着更加规范、更为科学、更高层次的方向努力,从而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形成系统的办学经验。因此,全校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创设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浓郁氛围,4月24日,舞蹈健身系也召开了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成立暨课程改革座谈会。
我作为进校不到二年的新进交谊舞教师,虽然此前曾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担任交谊舞教师18年,但教授的是年轻的大学生。近两年来,我面对的则是一批老年“大学生”。对象变了,教学内容和方式自然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力求与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合拍,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具体实践与体会,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规范训练,教学相长。进校后,我将国标元素融入交谊舞教学中,力推标准交谊舞,教学重在培养、提高学员的艺术感悟能力、情感表现能力尤其是感应互动能力。因此,从理论到实践,都必须遵循规范化、系统化、互动化的教学法则。充分把握学员的基本情况,调动舞蹈爱好者的积极性,开展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训练与交流。强化基本功训练、注重形体气质训练、韵律节奏感训练、着眼于训练学员的身体姿式感应音乐的律动、表情训练:重在提高学员在舞蹈中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此外,还对学员开展针对式训练,针对不同学员的弱项与强项进行互补式训练,力求扬长避短、教学相长。
二是规避娱乐,强化美感。我们进行的标准交谊舞教学,体现在舞姿庄重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韵律和谐自然,动作强劲有力。所以,交谊舞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不能等同于中年健身舞、大妈广场舞和舞厅交谊舞,换言之,必须规避单纯的健身娱乐化倾向,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化、审美化取向。
在理论教学方面,除了向学员介绍交谊舞的基本知识、文化演变、发展历史外,还重点讲授跳好交谊舞的基本要诀,比如:高雅的风度来自挺拔的体态;风格的展现显示出美的追求;默契配合的前提是自我平衡;领舞的妙技是运用整个身体;音乐修养是使舞步产生迷人魅力的必由之路;“律动感”是摆脱“走舞”形态的根本途径;侧身技巧是通向完美流动的桥梁;理想的升降必须消灭阶梯型过渡;倾斜是一种多功能的表现手段;重心转移技术是“不露痕迹”。
在实践训练方面,将课堂讲授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调动班长、宣传委员和班级骨干的积极性,定期采取自愿方式进行课外活动,巩固课上所学内容。规范教学,分层次教学,学用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舞台,让学员充分展示交谊舞这一高雅的艺术,使学员有获得感,使观众在欣赏之中深受情绪感染和美的启迪,从而不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立足改革,艰苦训练,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通过近二年来的教学,我们已初见成效。去年底我们交谊舞班的部分学员参加了由王亮伟副校长主编的校园组歌“伴亭之恋”的伴舞,虽然只有短短的2分多钟,但是,我们将华尔兹、探戈、快三步完美地加以组合,将华尔兹的波浪起伏、飘荡优美,探戈舞的刚劲顿挫、强烈节奏,快三步的热情奔放、流畅华丽呈现给观众,结果引发了台上台下的强烈共鸣,产生了追求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良好艺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