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保健系 丁晨玥
人是社会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的一切情感、行为都与社会及他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老年人这个群体来说,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社会活动尚未停止,和谐的人际关系仍旧是他们适应社会和使自己心理得到调适的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的汇报课就从“人际”着手,期望通过对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的探讨,帮助老年朋友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上课伊始,我通过设计一个小测验“你善于交际吗?”来对学员们的人际情况进行摸底,并以此导入课题——“好”人际,“好”幸福,让学员有一种迫切了解自己人际交往现状的学习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空间距离”理论,帮助学员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可以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往往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这些“空间距离”中,无论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还是公共距离,只要我们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不仅能让自己舒服,还能让交往对象舒服,从而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同时,不利于“人缘”建立的知觉偏见,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觉偏见因素主要有刻板印象、心理效应、近因效应、投射倾向、逻辑推理效应。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觉偏见,我设计加入一些大家广为熟知的例子。比如,在介绍刻板印象时,历史上与诸葛亮齐名的才子庞统,最初因其貌不扬不被重视才华的故事,帮助学员加深对刻板印象的认识,并了解知觉偏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了解人际知觉“误区”,有助于克服自己看待别人的偏见,也有助于了解其他人是如何产生这种偏见的,从而达到纠正偏见、改善人际交往之目的。
人到了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功能的变化,尤其是离退休生活的开始,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常常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相对稳定性、交往范围相对缩小、交往对象的选择比较慎重、人际交往的内容比较深刻、人际交往中心理障碍引发的负面效果等等。这些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老年人的交往生活和生活质量。通过对老年人人际交往特点的学习,帮助学员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学习人际交往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处世之道。这一部分,我在实践层面向学员们介绍眼神、肢体、表情、语言等在交往中的运用。用“眉目传情”的小游戏互动,让学员们动动眼睛和嘴巴,以夸张的方式让学员们体验到眼神、表情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过程,都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语速的控制、课堂节奏的把握、学员的互动等方面都有值得进一步反思和改进之处。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著名“空间距离”理论,介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的距离范围时,可以让学员们将身边有交集的人做一个划分,达到新知识纳入原本知识结构的目的,加强理解和记忆;在讲到知觉偏见中的刻板印象时,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员,让有这方面知识储备的学员主动谈谈自己对其貌不扬才子庞统的认识,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认识;在讲到知觉偏见中的近因效应时,应当适当加入之前所学的“第一印象”,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员们理解新概念,深化学员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在最后学习“人际交往的处世之道”时,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员先谈谈他们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小窍门、小技巧,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再以课本知识加以整合,总结出有利于学员人缘建立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机械地给出。
作为新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老年学员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要树立优质课意识,精雕细琢,反复研磨,理论联系实际,上出让学员喜爱的老年心理健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