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语言系教师 颜正源
常州市老年大学北侧有“大观”路,学校常请学者来“大观”讲堂作“大观文化”的报告。“大观”一词,入耳入目,一时皆出盛况。那么,“大观”出典何在?含义何在?读音如何?古今有何变化?似值得一说。
“大观”一词出自《周易·观卦》。原文:“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此处的“观”作呈示、示范解释,古时读去声,即贯音,或官奂反。《周易集解》:“柔小浸长,刚大在上,其德可观。故曰:大观在上也。”《伊川易传》:“中正以观天下五居尊位,以阳刚中正之德为天下所观。其德甚大,故曰大观在上。”“大观在上”,用白话可解释为:在上位者把自己的阳刚中正的品德呈示给老百姓,让大家来景仰来学习。
朱熹《周易本义》:“观,官奂反。观者,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自上示下,读去声,义观示。”《伊川易传》:“为观于下,则为观(去声)。修德行政为民瞻仰,则为观(去声)。”《订讹杂录》:“大观,音贯。予谓有以示人,使之来观,去声。如《左传·》‘观兵于周疆’,《国语》‘耀德不观兵’,《汉书》‘观之珍宝’之类,又奇观、壮观、旧观,并应去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汉书》:‘纵观秦始皇。’师古曰:‘观,工唤切。’王介甫诗‘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游观’之‘观’,去声。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皆去声也。”这些例子都说明,“观”除读平声之外,还可以读去声,其意义皆为被人观看。
“大观”的“观”,古今读音也有了变化。现代汉语对“观”作了规范化的处理:凡作动词者,一般读平声;凡作名词者,如宫观、楼观、道观等,必读去声。但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了解一点“大观”音义知识,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