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网站登录
您好,undefined!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教师风采>>文章内容
椿桂园的缺憾
发布时间:2017-11-21    点击:1056    来源:文史语言系

编者:文史语言系有一支名教师队伍,他们曾是常州教育界学科教学带头人,成就斐然,建树颇高。如今在常州文化界亦负有盛名,或为文化协会的负责人,或领衔文化研究工作,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发表作品,著书立说,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史语言系教师  颜正源

      常州市西新桥南侧、关河边的半岛上,有一座文化教育园——椿桂园。园中南侧的高墙上,用文字与图画展现了常州地区古代科举的人文历史,既有历朝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及近两千名进士的名单,还列出了各朝代在常州府主管科举的官员名单。但是却找不到北宋朝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榜单。我想,可能苏东坡不是由常州府推荐中举的进士,他也未在常州当官主管过科举。这是历史事实,但却是有缺憾的历史,自然也是椿桂园的缺憾。

    苏东坡是“外来移民”,是有常州 “户籍”的,而且是得到北宋两朝皇帝(神宗、徽宗)批准的。这是有他的《到常州谢表》与《乞致仕状》为证。他的“落户”地在常州府宜兴县黄土村,晚年寓居并病逝于“孙氏馆”(即今之前北岸80号的“藤花旧馆”)。他的后代至今还居住并完全融入常州。明代姜宝《毗陵苏氏宗谱序》云:“吾常之有苏氏,自大宋嘉祐间眉山讳轼者········------仕宋为翰林学士,后奏居吾邑,终老于是,子孙遂入籍矣。”我们现在难道还要沿用保守的本土意识吗?

    更为重要的,是苏东坡留在常州的文脉(或文化传统)至今还活着,还仍然具有与现代文化教育接轨的价值。

    最近几年来,常州有一种社会现象,有部分初、高中生遇到中考、高考,家长等长辈就带领他们去寺庙拜菩萨,烧香,贴“升学符”。这固然可以调整一下孩子们的紧张、畏惧、疲乏的心理状态,增添参加考试并获取高分的自信心,但“临时抱佛脚”,其效果总是欠佳的。与其拜菩萨,还不如去求求苏东坡,多多拜访常州的东坡遗址古迹。

   即使从考试方面看,苏东坡也可作当代常州青少年学子的榜样。

   1057年初,苏轼兄弟俩在汴京参加进士考试。试卷点检官梅尧臣对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赞赏,立即呈荐给主考官。欧阳修读罢,惊喜交加,赞叹文章引古喻今,说理透彻,既能阐发儒家的仁政观点,又能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语意敦厚,笔力稳健,质朴自然,颇有古文大家的色彩,本欲置之第一(即状元),因疑为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故将其列为第二(即探花)。待到揭榜之日,打开糊名弥封,才发现作者是一位来自眉山的考生苏轼,惊叹不已。文章中有:“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等考官皆不知出处。事后问之,苏轼答:“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阳修赞许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用今天的话说,是苏轼在考场有超常性表现,将创新性思维发挥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平日渊博学识的积累。)。此事传出,轰动京城,传遍四海。苏轼的“风头”盖过第一名,成了不是状元的状元。其科举文章流传后世,成了千古“范文”。为了感谢恩师,苏轼寄出《谢欧阳内翰书》与《谢梅龙图书》。欧阳修读后,写信给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苏轼这篇文章的“拔尖”,还为欧阳修痛革科场积弊,阻击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盛行,刷新文风,开创宋代古文复兴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到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殿轼,荣获第三等(实际是第一等,因为制科一二等,皆是虚设。大宋开国以来除吴育得过一次第三等外,从未有人再得过,一般皆为第四等,其弟苏辙即是)。宋仁宗很满意,归内宫,对曹皇后说:“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具有这种文德盖世的事例,椿桂园的科举榜上找不到一人。苏轼榜样的魅力与影响远远超过常州的所有进士。

    后来,由于苏东坡在文化上的杰出成就,被公认为“北宋第一文人”,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旷世奇才、文化巨匠”;而在民间,苏东坡又被传为天庭下凡的“文曲星(即魁星)”,成为历代历朝万千考生心目中的“福星”。2000年,欧美大报《世界报》组织专家评选1001——2000年间12位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苏轼是被评上的唯一的中国人。这些成就,更是常州的近两千名进士(包括其中的“三鼎甲”)望尘莫及的。

    苏东坡的临终之地——顾塘桥孙氏馆(即清代的藤花旧馆,当代的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成了一座景苏的文化高标。白云溪两岸,成了读书人家居住的书香宝地。前后北岸被誉为“状元街区、江南文眼”,在今天,更可以成为广大青少年学子拜访、学习的“教育基地”。家长们应该带着孩子远离寺庙的香火气,来“藤花旧馆”沾沾“文气”、搭搭“文脉”,感受东坡文化的千秋魅力,给学子们更多的启迪、更多的信心,让年轻人在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有东坡文化这一重要的参照与帮助。

    也期望椿桂园在以后的发展中,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能弥补没有东坡一席之地的缺憾。

(原载《常州日报》a3版20171118日《文笔塔·文艺》副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