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语言系 魏平
10月11日,文史语言系系部负责人魏平、厉洪华及教师陈知义、林耀中、吴琦松等一行五人前往上海老年大学进行学访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借鉴上海老年大学在文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掌握文史类最新教材开发和使用的动态;调研游学专业专业设置要求及发展路径;促进两校系部之间、教师之间积极合作。
上海老年大学十分重视本次学访活动,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杨慧群,文史系主任陶和林、游学系主任李雪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的做了经验介绍和交流。
一、游学专业调研情况及分析
上海老年大学的游学系下设游学专业成立于2015年,目前规模已达14个班级,800多学员。游学专业课程设置既有像“旅游景观赏析”比较短平快的课程,也有“世界遗产赏析”这种内涵丰富的“高端”课程,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机遇,适时调整布局课程,如课程““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就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这门课程目前反响很大,受到普遍重视。而该系的支柱课程“国际游学”最受学员欢迎,这是一门边游边学、边学边游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理论课程是根据不同的旅游线路涉及国家而开设的历史文化、宗教传奇、古迹传统、地理风貌,有可供学员分别选择的不同方向的课程班级。“实践”则是指学校与国内知名旅行社合作,为学员提供旅游选择平台,学员自行选择旅游目的国和旅游方式,学员普遍反映:有了课程的学习基础,前所未有的感到旅游“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当然,上海老年大学在国际游学专业建设上投入大,课程的开设也还受到师资的制约,教材也没有固化,以教师个人讲义和教学课件为主,但是他们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根据上海老年大学的调研情况,结合我市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析认为,目前在我校设立“游学专业”尚需时日,但可以考虑在师资许可的条件下,先期开设相应的课程,如“世界名胜赏析”“中国旅游文化”,另,我校现在正在开设的“旅游与集藏”,这门课目前内容涵盖量大,受时间限制,讲的比较粗浅,我们可以将其中的内容,适当细化分化成两到三门课程,以此拓展专业链。发展游学专业,除市场培育外,对于学校来说关键还在师资,是否能够与社会培训机构、旅行社、有关学校合作办学,以期解决师资问题,我们下一步将再行研讨。
二、文史专业建设经验及借鉴思考
文史专业是上海老年大学相对成熟、完善的专业,目前,有学员2600多人次, 36门课程,47个班级,29位兼职教师。经验及思考如下:
1.该系根据师资情况和学员需求将文史类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文学和历史基础课程类、赏析类课程、创作类课程。主要特点是突出了赏析类课程。登陆上海老年大学官网的招生简章,我们可以发现,文史系开设有“经典影片赏析”“世界经典影视赏析”“朗诵艺术赏析”“古代艺术品鉴赏”“汉字启蒙与印学赏析”等课程共11个班级,占全部47个班级的23%,足以说明他们对于赏析类课程开设的偏爱。“赏析”的要求较于“解读”“研读”等课程要低,可以适应部分学历层次不高的学员的需求,开设的条件也相对要求不高,我校文史系可借鉴开设部分。
2.上海老年大学文史专业从给学员提升发展的角度,目前正在个别课程设置上尝试着构建层次递进的系列,比如他们设置《朗诵艺术赏析》→《朗诵与表演》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这与我校课程建设的思路不谋而合,我校文史语言系,除语言类的课程设置层次递进比较明确外,也正在朗诵课程类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拼音与朗读》→《朗诵基础》→《朗诵与表演艺术》。
3.作为文史类课程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很重要,什么样的教学最受欢迎?上海老年大学的经验是:教师带有自己独立研究、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的对课程帮助很大,照本宣科,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受到欢迎。系主任介绍老年大学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文史系的学员 “藏龙卧虎”,有退休前的“高管”,有名牌高校的“高材生”,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对于课程的要求确实比较高,文史系教师“难做”。这一经验,我们很赞同,目前,我校的文史教师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多数都或坚持长期的研究,或有特殊的爱好和积累,或在教学方法上有独特取胜之处。如“国际关系史与时政”任课教师汪利宁老师的课很受学生的赞誉,汪老师就是一个对国际时政有着长期观察研究,有丰富积淀,具有自己独到研究和见解,并有一定成果的人,目前他正在撰写“常州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纵横”(暂定),可见一斑。
4.上海老年大学坦言文史专业建设目前存在困难,如课程设置受师资限制,无法成为体系,课堂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很难有统一的测评很评价标准,教研尚无法形成有效的机制,教材选择随意性较大等等。的确,老年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大家所面临的挑战有共同之处,这可能就是学访的意义,加强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发展。
三、有关“学访”调研内容之外的感悟
1. 以师为本,共谋发展:本次学访,文史系三位兼职教师一同前往,大家感慨良多。陈知义老师说,在老年大学十多年,能参加这样的学访活动,感到很欣慰,老师们参与这样的活动将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更加专注于教学,在提升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吴琦松老师在与对方系主任交流中,针对性非常强,就教材、讲义建设问题取得宝贵的经验,也与对方达成口头合作意向。林耀中老师的一些建议更是得到对方学校领导的赞许,大家为此感到自豪。老年大学的教学基本力量是“兼职”教师,但这些老教师们长期养成高度的责任心并不“兼职”,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并不“兼职”,我们要充分信任和肯定,一份信任一份收获,一份肯定一份成功。
2. 取长补短,增强自信:学访增强了我们教师的自信,上海老年大学是国内一流的,我们与之比较,在规模上、多样性上有差距,但是通过学访我们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比如,林耀中老师介绍他上课的一些做法,关于课程的思考,引起对方极大兴趣,认为我们这样的老师在他们也很是难求。在听取该校介绍准备评选优秀学员、优秀教师、优秀班级、优秀社团等四优的一些初步做法时,我们老师们发出会心的微信,因为我们对我校教师的人才阶梯培养目标很有自信,显然更显超前和有高度。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做井底之蛙,也不妄自菲薄。
3. 目标引领,群策群力:本次活动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临行前,王亮伟校长与我们共同草拟了学访的内容和目的,使得本次学访始终把握关键,有的放矢,收效甚显。施校长正在出差途中,听说后马上与上海老年大学的领导通话关照,为我们顺利完成学访保驾护航。校长助理薛二伟更是提供学访函件,帮助联系落实,就连出行的具体路线也一一罗列,告知,有这样的一个领导集体,我们一行人感到很幸福,也对我们学校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