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20日,有幸参加江苏省基层三级老年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暨第二期全省老年大学骨干轮训班。此次培训内容丰富,涵盖参观、交流、讲座。无论是亲临实地,还是理论学习,都受益匪浅。具体心得如下:
一、硬件设施现代化
南京江宁区在整个南京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中,成为排头兵、先行军,实现农村城镇化。江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把老年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目前,全区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分校)、学校238所。其中区老年大学1所,街道老年大学12所,集镇分校9所,敬老福利院老年学校14所,社区老年学校202所,实现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办学全覆盖。9月19日上午,我们一行依次参观了江宁区老年大学、佘村社区老年学校、湖熟街道老年大学、禄口街道老年大学四所具有代表性的老年学校。总体感觉:现代化。以江宁区老年大学为例,该校创办于1992年,是金陵老年大学分校,2000年撤县设区后老年教育迅速发展,经过27年来的不懈努力,历经普及延伸、巩固提高、特色创新三个阶段得到蓬勃发展。2916年学校迁入位于杨家圩江宁区市民中心,教学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新校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内部教学硬件设施按照现代化老年大学要求配备,为培养和塑造“新时代现代老人”创造了一流的教学环境。过硬的教学硬件设施为老年人的学习带来了良好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全省老年大学的建设起到了一个标杆作用。
二、管理制度系统化
老年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之一即是管理制度的系统化。正如江苏省老年大学协会刘璟副会长在讲座中提到的那样,老年大学通常主要包括《学籍管理制度》、《学员守则》、《教师管理规定》、《教务处工作职责》、《班主任职责》、《班委会和班长职责》、《教学工作例会制度》、《课堂教学规则》、《教研活动制度》、《课外教学活动制度》、《社会实践的规定》、《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价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此次参观的四所老年学校,都已建立或逐步建立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这对于学校的有序运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进一步健全完善老年大学管理制度,仍旧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形成以学校、系科、班级三级管理制度,做到责、权、利三者有机统一,是打造一流团队管理质效的关键。
三、软件资源缺乏化
新时代老年大学教学管理规范化也必然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从教学宏观上看:课程设置碎片化。怎样做到既符合老年人需求,又结构合理;如何规范课程体系;哪些作公共课程,哪些作校本课程,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特色,尚待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规范性、层次性不能准确把握,导致课程深度、教学进度及分班、学制、学时安排带有随意性。教材跟不上教学需要。教师队伍无编制,兼职多,流动性大。基层学校师资更缺,业务素质低。亟待打造一支业精、稳定、有效管理的教师队伍。教学评价因非刚性被视为可有可无,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估管理办法。从教学微观上看:老年大学更应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学员为中心,改变把学员当管理对象加以监督的现象。有的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大纲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学制、课时常有变化。习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缺乏教学互动、合作研讨。基础参差不齐,授课“一锅煮”。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不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没有更好地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许多学校没有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对老年教育这门新兴学科缺乏理论指导,创新成果少。
四、教学管理规范化
老年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不等于制度化,必须遵循老年大学“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促进健康、陶冶情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教学规律;必须坚持“适度规范、分类规范、特色规范”三条原则;必须具备“建设规规章制度、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教材、三个课堂、教学研究、校园文化、教学评价”十项要素。同时,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必须抓好五个环节:实行按需施教,科学设置课程;制定教学大纲,落实按纲施教;施行教学常规,规范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实践,促进学用结合;建立评估体系,规范教学评价。
规范化管理使各地老年大学办学层次显著提高,老年教育丰富内涵得以展示,老年学员学养丰厚,素质提高,身心康乐,找到了晚年生活目标,怀着阳光、自信和乐观心态走向新的退休生活,并寻求可贵的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回首来程,老年教育成绩来之不易;着眼当下,老年教育工作使命神圣;展望未来,老年教育前景大有可为!(文/图 丁晨玥、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