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年大学这十年
家政保健系 顾敏
2019年春的一天,我早早的来到学校,因为今天是从少年宫回迁到老年大学的第一天。在旭日东升的阳光下,老年大学风景这边独好。移步走入而立园的“伴亭”目视生机盎然的绿化带嫩黄嫩绿嫩红心情这边独畅。兴匆匆来到敞亮的教室,方便高效的中央空调,崭新的黑板,好大的电视屏幕,高高挂在头顶的投影仪,这些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教学设施倍增了教学自信心。
一、自信心来源于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张校长《常州老年大学志》序中所说:如今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务工作持续提升,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还说:学校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抓好科教科研工作,不断探索新世纪老年人的需求,安需施教的新拓展,课程实施的新内容,教学模式的新趋势以及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发展。
二,自信心来源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进
1、因为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因为学员年高易忘。同一内容听懂的频频点头,不懂的云里雾里。同一问题知道的抢着发言,不知的一脸茫然。为改变以上状况,首先从了解学员需求入手。通过课上观察学员对问题提出后的不同反应,通过课堂实践了解学员的动手能力差异,利用课余时间在工作室个别指导聊天观察。针对性的按各层次需求重新安排顺序编入讲义,逐步增加难度大的知识,大多数学员不理解的内容适当多安排些时间去实践。尽量多的提供各种款式介绍,利用假期带学员走出去,听资深高手的讲课,比如(常州的旗袍老太曹华芳老师)让学员长见识,拓思路。为活跃课堂气氛和参与性,经常让学员上台分享编织成果,并请同学们找差次,然后针对不足之处,再做详细改进方案提示,让学员们加深印象。
2、因为之前没有教学经验,因为没有现成的教学材料。开始教学时很容易跟着部分学员的要求跑,今天讲这个,明天又说那个。没有系统性,打乱了教学计划和目标。发现问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思考,特别在认真学习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在其指引下,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且从课程设计入手。在原来一页一页纸片式的教材基础上自编了讲义。有了讲义后逐步地根据学员要求不断地修改内容,再根据施校长会上讲的"应增加课程边缘性知识"的启发而增加了不同学科的交叉内容。自编讲义在不断的更改中从一本增加到14本。在系部吴老师的指导下,编写了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于2016年底完成了《绒绒编织初级教材》,从14本讲义又回到了1本,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材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受益匪浅,向因材施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3、因为学员留恋班级,往往结业后重返初级。在现代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学员的要求需求越来越高,往往带着网上国外的新鲜问题来讨教,迫使我不得不对新概念,新内容的熟悉了解。为此,曾多次利用业余时间去外地参加国外老师举办的学习班,与国内的编织大师探讨学习新技能,并经常在微信群qq上与学员沟通教学内容,通过这些促使了教学相长。为提高教学能力从不舍得放弃任何一次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尽量参加教师大会公开课示范课,从而一方面学到了其他科目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汲取了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我想学校的现代化设备必须充分利用,课上除了详细剖析,认真示范,耐心指导外,还在板书上做改进。如:一边画服装制作图一边讲解尺寸,但往往因为画的不规范,黑板一擦就无痕迹,学员们的笔记就犯难了。意识到这点之后,备课时就先用纸画好一张大图,上课时直接贴在黑板上,图大且正确,讲解还方便。班长拍照发到群里,深受学员拥护,他们高兴地说:“太方便了,复习时也没问题了,还可以放大看呢"!更可喜的是,学校设施设备更新,有了电视机实物投影仪,使教学更方便,教学效果亦更合好了。
回忆我在学校教学的十年,浮现在眼前的是朱校长语重心长“在老年大学工作是为老年事业服务”的教导以及传授的“四段式”教学方法; 浮现在眼前的是施校长在教师会上的发言和会下文章的指导教诲,记得施校长在《提升老师教学能力 努力提高老年教育质量》一文中说“一名好教师往往是能了解学员需求,并不断调节教学的教师”。
好快,一晃十年!从非教师出身,到在老年教育讲台一站十年。服务于老年大学,受学于老年大学。
有领导们的教导,同事们的帮助,学生们的鼓励。我会自信满满与时俱进,为老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