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8新时代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
家政保健系 丁晨玥
11月8日上午10:00,“2018新时代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常州老年大学正式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我校和金陵老年大学共同举办,探讨主题为“老年心理健康课程的教与学”。与会人员有金陵老年大学的王玉珍副校长、卫生保健系陈玉杰主任、刘颂教授、心理班学员代表以及我校的王亮伟常务副校长、家政保健系展伟媛主任和吴蓓副主任、书画系高海燕主任、家政保健系丁晨玥老师、心理班学员代表。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大背景下,王亮伟校长和王玉珍副校长从校际合作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两校之间在老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深度合作,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都需要互相学习、借鉴,在不断的探讨中将老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经验加以推广和延伸,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和积极作用,真正符合当下“积极老龄观”的理念。
在谈“教”的过程中,刘颂教授从课程、体会、困难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她在金陵老年大学多年从事老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思所想。课程要改变单一体系,走入多元化模式,真正实现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与做相结合、学习者与服务者相结合的目的。刘教授在交谈中还特别提到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她认为课程的目的是让老年人从认知上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并解决好社会适应问题,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在“如何变老”上重新定义自我。同时,刘教授也谈到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的应对思考。目前老年心理健康教育无现成的教材,课程大纲、教材编写如何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体现时代特点,以及“如何教”才能真正体现出老年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等等。
丁晨玥老师也谈了自己在一年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丁老师提到三点:一是教学目的应当以传播正能量为主,良好的班级氛围、主动的人际交往、正向的积极心态、多角度的换位思考等;二是教学内容要重视理论与实践两结合,一年的课程几乎包含了与老年人有关的所有话题,书本的知识是死的,而老年人是活的,如何激发老年人的自我认识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探讨的问题。三是教学方法要具有趣味性,心理课程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感悟”课程,有感有悟,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因此,教学方法需多元化和趣味化,帮助老年人重新定位自己,提高现代社会适应性。
“教”只是一方面,教学过程少不了的就是学生的“学”。六位老年学员真切谈到了选择心理课程的初衷、上课后带来的好处以及对心理课程的期待。学员谈到最多的首先是对自我的改变。人的一生中接触的人和事多种多样,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同时也存在许多可控因素,比如自我的认知,只有在与父母、子女、孙辈、亲戚、朋友、邻居、陌生人的交往中“控制”好自我,人生才能慢慢地在自己想要的轨道上进行。其次,学员还谈到了人际交往的改变。这里面包含有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甚至是陌生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此外,学员对心理课程的一个最大期待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在改变自我的同时将所学所悟去帮助更多的人,真正体现心理课程的辐射作用。
二系老师还就师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交流。
此次研讨会第一次邀请除了专家、老师以外的课程对象参加,老年学员的谈话或许并不是十分的具有逻辑性和深刻性,但是却在朴实中让所有人感受到了课程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所在。
会上两位校长都表示,两校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举办一次主题研讨会,在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师资培训、社会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交流和探讨,在反思中求对策,在实践中求发展,让更多老年朋友享受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