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举行“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审定会议
教务处 高燕婷
为进一步厘清课程价值,强化课程体系建设,5月11日,常州老年大学“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审定会议在二楼会议室举行,七大系部主任、相关专业教师悉数到场并谈本系部课程框架体系,王亮伟常务副校长、施晓征副校长参加会议并作指导,教务处薛二伟处长主持会议。
成长需要“立场”
2018年是学校课程改革建设年,因此,围绕课程改革建设工作,学校坚持三步走:第一步:走访学习,带领教师参观上海老年大学,走访各区老年大学,并下发《上海老年大学课程建设要略》,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学习并分享感悟;第二步:由各系部主任牵头,带领全体专业教师初步制定课程框架体系,并召开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邀请省市相关专业的专家前来指导、引领,帮助完善框架体系;第三步:在修改完善课程框架体系之后,开始制定各学科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编制相关教材、出版相关专著。在这一系列的建设活动中,教师得以开阔视野,提升素养,成长的立场就是对于自己的“召唤”。
发展需要“在场”
目前,课程建设工作已进展到第二步,各系科根据学校精神已初步搭建课程框架体系。会议上,各系负责教师就本系课程框架体系产生的背景、新开课程的筹备、已开课程的内涵建设、未开课程的设想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各系都实行课程模块化,各专业课程均由“必选课”、“选修课”、“实践课程”构成,课程模块化体现灵活多样,设置了长短课程包括微型课程。课程设置上既考虑普及性也考虑提高性,既注重传统性也关注时髦度,应该说,七大系科课程框架体系既结合了本系发展的特点和长期课程开设的背景,也考虑未来老年学员终身学习的需求,让人眼前一亮。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课程框架体系搭建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寻找一种“安身立命”的空间。
视界需要“全场”
王校长、施校长既高度肯定各系科在课程改革建设工作中作出的努力和探索,也对未来的持续课改建设活动报以更高的期待,给下一步的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希冀老师们在课改建设中完善框架体系、提升课程内涵、塑造专业品格,从全空间的量变中,解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