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新闻>>学校新闻>>文章内容
校庆述评(二)校庆,留下学校集体记忆
发布时间:2016-11-12    点击:    来源:王亮伟

王亮伟

如果将我们老年大学三十年发展历史浓缩成精华,这就是一代又一代老年大学人艰苦奋斗的结晶,也是后人应该总结、传承的精神。要总结、传承,首要的是保持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记忆。所谓文化记忆就是一个学校的集体记忆力,所要问答的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文化认同性问题。任何一种学校文化,只要她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我们约老校长王如青撰写校庆专文,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用平实的语言唤起了我们每位老年大学人的历史记忆。他总结了学校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而三个阶段都是以校址的变迁为标志。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年大学创办伊始,仅靠市财政下拨的1.5万元开办费起家,仅靠租借有关学校教室上课。当30年过去时,我们老年大学建筑面积、在校学员已双双超万,正在全面实现现代化。

为此,老校长兴奋地说,常州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一是办学条件越来越优;二是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三是办学成效越来越好;四是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老校长总结了三十年来五个方面的办学经验,提出了未来发展四个方面的建议。

如果说,老校长是帮助我们树立学校“宏观记忆”的话,而学校30年办学历史的亲历者展伟媛老师帮助我们树立的是“微观记忆”。她给大家讲述了学校初创时期的二、三事,尽管是小事琐事,但正如她所说,“都已成了脑海深处的永久记忆”。

曲玉华老师写的是近几年经历的学校和她所在系部的变化,她也从现代的角度,让我们保持了一段最新鲜的记忆。

现代的老年大学,从萌生时稚嫩的枝芽成长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的历程。丰富的历史变迁蕴藏着十分珍贵的办学经验、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它固化起来。老年大学人通过这些文化记忆建构自己的身份。因此,校庆应该成为大家铭记传统、展望未来的重要载体。

校庆期间,学校举办的“三十年回眸”图片展和“经典老人笑脸”雕塑展分别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帮助大家树立一种形象记忆。

学校从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方面进行策划和设计:一是选用老照片、老图片展示历史,并以“三十年回眸”作为主题;二是采用经典老人的笑脸来反映现实,并以“幸福和美好”作为主旋律。

在“三十年回眸”图片中,精选了三十幅照片,拟安排在艺术馆先期展出,展后将在2号楼走廊里永久挂展。回眸时光,定格在瞬间;回眸岁月,在刹那间永恒。一幅幅图片记录的不仅是一段历史,而是足以彪炳历史的一座丰碑。

10尊“经典老人笑脸塑像”在艺术馆联袂展出,并作为校庆三十周年艺术纪念物永久珍藏。这些笑脸的原型大多采自我校的老年朋友。雕塑是凝固的艺术。作为艺术创作,必然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每位老年朋友都会从尊尊艺术形象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为了尊重摄影朋友的劳动,学校将大家采集的我校百名员工和学员的笑脸,组成“百笑图”一并展出。

有人问,经典笑脸又经典在何处呢?

如果你细心端详每张笑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老人,不一样的笑脸,却怀有共同的情怀:我们快乐,我们健康,我们时尚,我们永远年轻。这就是笑脸的经典之处。

刚才说到的常青树艺术馆,已经成了学校历史的新记忆:

一枚中国红的篆刻,作为她的“地标式”馆名。她氤氲着民族的文化气息,流转着古色古香的遗风神韵,沿袭着生生不息的历史脉络。

一块“热带雨林”大理石,成为她的“镇馆之宝”。自然的波光粼粼,天然的盘根错节,演化着枝繁叶茂的世界。可谓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一幅由三十位教师、学员联袂创作的“三十而立”巨幅画卷,成为她的“献礼之作”。师生们挥毫泼墨,舞动丹青,聚焦建校三十周年的辉煌和精彩。

当然,还有新校标、新园林、新大厅等等,都成为学校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而再次成为大家新的记忆。但愿“碎片化”的记忆能成为系统的丰厚的文化积淀,成为老年大学人观念中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既记述着过去,也关照着现在,更指向着未来,激励一代又一代老年大学人不懈追求,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