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伟
三十周年校庆活动,是我们老年大学在其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学校从过去的历史沧桑中一路走来时,岁月的痕迹、历史的年轮、时代的特征、文化的积淀,成为老年大学的精神象征和灵魂,成为老年大学人的光荣和骄傲。
早在今年初,学校主要领导就指出,要利用校庆这个契机,进行办学理念的总结和思考,梳理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使学校文化建设从精神理念上出现一个质的转变与升华,并形成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
当校庆落下帷幕时,每个老年大学人都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校庆,在无形中对老年大学进行了一次力量的检阅:
系部在校庆工作和活动中崭露头角,荣登“舞台”,充分显示了管理一线的力量。如校庆诗集、书画集、校报(校庆专刊)分别由语言文史系、书画系负责编辑,又如艺术馆书画展、三十年回眸展分别由书画系、计算机系负责统筹,再如校庆庆典等三场演出,分别由舞蹈健身系、声乐戏曲系、器乐系为主要骨干的艺术团队集体“主演”的……
书画系与老年书画协会紧密合作,在本次校庆活动中“打头阵”,在最炎热的七月,收集了师生书画作品600余幅,将2号楼的近百平方的多功能教室地板上都铺得满满的。老主任程纯嘏、老年书画会长王汝俊等率领7、8位同志连续干了两天,完成了对作品的遴选和拍摄。一次,有校领导赶到现场,发现参与工作同志大都累得坐在地板上,甚至个别同志躺倒了,高个子徐健敏老师,真是难为她,工作起来“弓腰屈膝”,累得连说话都感费力。后来,看到她在舞台上负责道具搬运,也是“冲锋陷阵”的,给大家留下印象特别深刻。30位师生书画长卷的集体创作,这是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后勤处在书画教室做了块与实际版面一般大的大画板,但工作面还是嫌小,因此,作画先要总的谋篇,再做小样,再安排30位师生分批分期进行现场作画,因此,统筹就显得很必要。朱丹老师、姚梦婕老师等起到了关键作用,集体创作整整花了10天时间,给人印象是“有条不紊”,精彩叠出。
语言文史系副主任张维兴发挥本系部特色,组织五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教师做了5场讲座,作为校庆“献礼之作”。他是用文化提升校庆的品味,扩大学校影响力。戴铭涛老师为了编好校庆专刊,索性赶到《常州日报》社印刷厂,与设计人员一起工作,做到了“精雕细刻”,保证专刊“零差错”。
舞蹈健身系副主任曲玉华是位“雷厉风行”的干部,做事“风风火火”。她将本系部承担的节目都事先做好“功课”,从指导老师到每位学员,从乐带、背景到服装道具,她都不放过每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庆典结束,她意犹未尽,借舞蹈队“教头”的新老交替,在校园里组织一场“精彩快闪”,随着《相逢是首歌》的旋律,他们制作的“快闪”影像漂洋过海,好评如潮。声乐戏曲系副主任倪淑琴昵称自己为“爱笑的我”,她在工作生活中确实就是这样的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式”人物。为了创作越剧“唱唱我们老年大学”,她不知熬了多少夜晚,帮助逐字逐句修改。为了演出服装,她更是亲自出马,用她的话说,要绝对保证效果。演出开始了,她又是后台人员,负责催场,还要给关键人物叮嘱几句。忙得再累,她脸上总是挂着动人的笑容。
器乐系副主任何新鹤老师,相当一段时间,因颈椎病发作,老是头晕眼花,领导都劝她休息,但是她还是坚持工作。民乐队人多、乐器多,又是担当开场节目,因此,免不了要多费心。他们系创作的校歌在演唱表演时,她还上场,亲自朗诵赞美学校的诗歌,受到大家欢迎。
家政保健系在校庆期间,他们已开始筹备教学成果展,因为涉及烹饪、点心、编织、保健等,内容和形式都较复杂。但在展伟媛、吴蓓副主任的精心策划下,大部分工作已做好准备,就待12月初在艺术馆正式“亮相”。
计算机系薛二伟主任在暑假由学校安排,承担建设项目的现场兼职“监理”。但更多的负责“宽带网”全覆盖,协同办公网的正式启动,网管中心运作的升级,安全监视网络的完善,还有在规划实施“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等。他完全是在一个“看不见的战线”工作,需要的是“默默无闻”,作为一位年轻干部,他做到了。
系部的同志还有很多,他们的工作一样平凡,但却撑起了学校的“一片蓝天”。同样,撑起“一片蓝天”的还有学校行政部门的中层干部们——
暑假期间,学校几个建设和维修项目同时开工,时间紧,任务重,后勤处老处长朱德龙年纪70了,仍坚持正常上班,每天都是汗流浃背,即使40度高温的那几天,他照常来校,身体有点不适,去趟医院后,马上又回学校处理工作。校领导劝他多休息,他说,离不开施工现场,每天都需现场监理。他时时还关心着来校工作的其他同志,买来矿泉水供大家消暑解渴。庆典的那天,校内外交通组织是项难点、重点工作,为此,他主动联系交警在校门外指挥,自己亲自守在校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交界处,指挥调度,保证了校内交通秩序。他没来剧场参加庆典,也无机会欣赏节目,阴雨天气再次淋湿了他的衣服,直到散场时,他又在忙着疏导人流。当别人赞扬他时,他总是那句话:我们后勤,就是要做好服务保障的事情。
还有一位戏称自己“奔七”的老同志,她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办公室是校庆活动和工作的协调机构,那几天,她是忙得不亦乐乎。“新闻发布会”、“常青树艺术馆开馆”、教师节茶话会等,事无巨细,样样需要打理。特别是庆典那天,她担任舞台监督。知情的人都知道,舞台监督是舞台的“灵魂”,指挥节目上下场,调度灯光音响,控制演出的节奏,甚至还要亲自上场搬运钢琴和道具等,年轻人都要忙得精疲力尽,何况她患肺炎已连续7天挂水了呢?直到演员谢幕,她才舒了口气,但脸色变得愈加苍白,有领导“责怪”她为何不早说,她说,“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关键时刻再苦再累也要冲在前啊”。文化宫首场演出,有年青教师看到她骑着助力车在雨天奔忙的身影,都感动地流下热泪。新来的办公室副主任赵亚静家的亲人出了意外,当校领导赶到金坛去看望时,她赶忙说,给学校“添乱”了,千万不能麻烦学校,校庆工作千头万绪,办公室事情很多,只能让郑主任等人担当了。
教务处的李金祥主任负责庆典那天的观众组织,下午一点半,离开始还有一小时,他早已到达演艺厅,发现外面走廊楼道已挤满了学员和演员,为了预防不测,及时作了疏导和处置,保证了会场内外秩序。并且与负责场外安全的薛二伟主任等志愿者协调好,做好了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预案。王建华副主任负责校系学联会的组建工作,保证了庆典会上校长向校学联会授牌能如期进行,为学联会发挥作用做好了组织和人才准备。
财务处副处长王明玉为了校庆项目正常进行,她多次跑有关部门,协调资金安排,轻重缓急,使得项目进展得到有力保障。一次财政部门处理“一笔钱”不利于学校项目支付,她及时联系相关负责人,据理力争,最终得到妥善处理。庆典那天,她担任接待服务员,站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同样尽职尽责,受到来宾的欢迎。
校庆期间,有一支重要的力量不可小觑。在一次行政办公会议上,大家一致肯定青年教师的表现,列举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如:默默无闻,善于做后台服务的“音响灯光师”蒋平涛老师;敢于担当重任,架起学校“虚拟桥梁”的薛二伟老师;巾帼不让须眉,参与艺术设计布展的姚梦婕老师;指导演出“双肩挑”、充当开放阅览区管理员的徐晨钰老师;舞台钢琴伴奏、让人记住一袭黑裙,散发着优雅艺术气质的高燕婷老师;舞蹈队“新教头”、做人做事特别认真的陈朦老师;志存高远、做老年学员知心朋友的教坛新秀周苗老师;微信平台“周二见”,集创作、编辑和制作为一身的“全能干事”朱军老师,等等。
红花还得绿叶衬。一次活动结束,大家都在赞美那些“幕后英雄”,其中物业师傅们,往往被人认为是支重要的“编外力量”。
每逢七楼演艺厅演出,承担舞台道具搬运的,是学校的物业师傅们,她们都是女同志,都已年过半百,每次演出结束,穿着的工作服里外都湿透了。特别是民乐合奏、大合唱等大型节目演员上下场,都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将道具或一一安放,或全部撤场。因此,她们比演员表演还要紧张。从上半年的系部表演,到10月份校庆演出,她们总结了一套“又快又好”的做法,如:熟悉节目布局,道具定点定位,分工协同完成。遗憾的是,我们至今都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许多人会知道,她们是校园的“美容师”,同样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电工徐师傅每次大型活动前,都要对电器关键部位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运行。艺术馆的射灯,为了能准确用光,突出展品的艺术效果,他是一盏一盏灯光进行调试。
“一站式服务区”暨阅览区、艺术馆等在校庆期间正式启动,此为学员进出教学楼的必经通道和参观阅览的集聚区,也是学校对外服务的窗口。物业梅网娣师傅服从学校安排,承担此重任。她每天早到校晚下班,中午时间照常值班,对人满腔热情,为师生提供方便服务,受到大家欢迎。她还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了篇散文登载在校园网上,她深情说道:“现在的校园,歌声、琴声、欢笑声、赞美声,声声不息”,我甘愿用自己的热忱换来师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
这歌声、琴声、欢笑声和赞美声,分明来自学员朋友们,他们用踊跃参与来表达对老年大学的感情。学员中,有送来鲜花盆景点缀校庆庆典的,有奔走联系借服装道具、帮助化妆卸妆的,有现场拍摄影像、制作光盘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宣传的,有甘当志愿者在大厅门口、会场后台等处迎候观众演员并保障安全的……
此情此景,让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微信群里激动地表示,我们为老年大学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力量。是啊,许多心得感言已超越工作和活动的一般意义,深刻体现了“校庆”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她蕴涵着学校管理者独有的文化追求,能够内聚人心、外塑形象,增强在校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进大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公众认知度,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蓄学校再创辉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