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果不能毕业,一般总感觉不太光彩,但在常州老年大学,学习时间最长的老学员,已经在这里就读了八、九年之久,这些“元老级”学生,为何毕业要一再延期呢?
下午三点,74岁的尚德鑫在书画教室旁听了一节课程,这已是他在常州老年大学学习的第八个年头。原本尚德鑫是计算机系的学员,八年前刚踏进校门时,他连打字都不会,之后开始学习计算机操作处理,包括幻灯片制作、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复杂的计算机技术。
人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最多五年就毕业,而尚德鑫学完还想学,热情高涨特带劲。不仅自己学有所成,他还编写了几本计算机指导用书,一共47万多,3千多幅插图,帮助其他老年人掌握计算机知识。
正在模特班上课的吉惠芬今年58岁,尽管年龄不算大,但她也是学龄7年的老学员了。20岁那会儿,吉惠芬就特别喜欢越剧,无奈当时没有地方学,工作也忙,只能把戏曲梦藏在心里。7年前她得知常州老年大学有专业的越剧老师,她便报了名,一直学到现在。“我还学过三个舞蹈班,形体舞蹈、民族舞蹈、现代舞都学,退休以后,这两年我又学了模特儿,中老年时装表演,也非常喜欢。”
吉惠芬的女儿嫁到了苏州,这几年给她添了两个外孙女,但吉阿姨不愿意为子女放弃自己学习的时间,她每月给女儿一些钟点工补贴,自己则是学习家庭两不误。
常州老年大学建校已经三十年,目前,在读学员超过1万2千人次,其中不愿意毕业的老人约占学员总数的三成。学龄最长的一个声乐班,全班老人九年都不愿意离开,对这个班级非常依恋。
常州老年大学副校长施晓征表示:“九年以后他们还想延长,我们也希望面对更多的学员,所以就让他们结业了。其实要求延长班级的还蛮多的,那么我们根据情况适度(调整), 因为考虑到资源共享的问题。”入学门槛低、学费相对低廉,是常州老年大学受欢迎的客观因素,而最主要的,还是老年人有自身合理的精神追求。
不过,老年大学毕竟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人,如何让老年大学的办学更加社会化、多样化,社区化办学是将要探索的破解之道。
常州老年大学副校长施晓征表示:“老年大学的资源是为社会服务,我们也希望各个区的老年大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有些专业适度做些调整,让有些专业错峰,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使得各个老年大学的资源得到充分运用,更利于老年人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