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保健系副主任 展伟媛
常州老年大学开办之初,我就到校工作,伴随学校经历了三十个春秋。当年,办学的艰难,条件的艰苦,生活的磨练,尽管历经三十年风风雨雨的洗刷,但至今仍然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记得办学头几年,学校无独立校舍,学校最早是临时租借市军供站的会议室舞厅、天宁职校和文化宫等处的教室上课。记得最困难时,学校一分为三,办公场地租借在西狮子巷,上课租借在二十四中,教学用品、用具堆放在租借的蔬菜公司仓库里。每次上课,教师和工作人员都要手拎大包小包(内装教材、点名册、教学用品等),脚踏三轮车(送热水瓶、茶杯、笔墨纸砚、盆桶等物),并来回奔波。有次梅雨季节,途中遭遇雷阵雨,大家全都成了“落汤鸡”,但无一人抱怨。刘干副校长没有替换衣服,只能叫房东主人将淋湿衣裤放在洗衣机里甩干后再次穿上。这样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
当年,学校教学没有现成教材,教师上课都用自编讲义,学员感觉不方便。为此,学校组织部分任课老师自编教材。大家主动加班,挑灯夜战,有的熬红了眼仍坚持笔耕,有的发着高烧还“不下火线”,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完成编写工作。记得当时快要过年了,但为了节省费用,全体工作人员放弃寒假休息,在校自己打印、校对、印刷、装订,终于赶在开学前把教材送到学员的手中。许多学员说,这些教材拿在手里,都感到温暖。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从事教学的没有专任教师,都是兼任教师,有些教师要么没时间来兼课,要么嫌报酬低不愿来上课。师资紧缺,争取教师来校兼课成了紧迫而关键问题。为此,学校领导“上拜下访”,动员名人名师来校授课;喉咙讲干了,嘴皮说破了,在他们“真诚”感召下,许多名师特别是各种艺术流派的“传人”来了。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发生了。办学初期,为解决校舍问题,市政府将小营前小学进行分流,腾出部分教室给我老年大学使用。当时,许多学生家长及小学部分教职工对此极为不满,说:“年纪大的学员没几年活了,还是安安稳稳在家息息吧,来跟小孩抢地盘干什么?!”这种一老一少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的状况,给老年学员确实带来较大的压力,一些学员经不住流言蜚语,就不来上课了,给学校办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但由七位离退休干部组成的管理班子却毫不气馁,带领我们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散发资料,广作宣传;还组织学员中的医护工作者上街义诊,扩大学校影响。结果,学校的老年朋友逐年增加,那些离开学校的学员又回到了老年大学的课堂。
现在,我们老年大学建筑面积、在校学员已双双超万,正在全面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此时此刻,我总会想起过去,想起学校初创时期的二、三事,那些都已成了我脑海深处的永久记忆。